「感恩美文」奔跑的楠子:在爸媽面前,講什麼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和父母的關係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好。
我害怕媽媽,不理解爸爸。
小時候,我覺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要對他們言聽計從才能看到他們的笑臉。
六歲的時候,和爸爸上街他給我買了一個小玩具,是會跳的小人。
回家後我玩了一會兒聽見媽媽回家的聲音,就趕緊把小人藏起來。
因為她生氣的時候會把我連人帶玩具扔到家門口,還讓我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還給她再滾蛋。
有一次,我阿姨的兒子來家裡玩時翻出了那個小玩具,眼見媽媽就要進來了,我慌張地拿著玩具跑到陽台上扔掉它。
雖然我很喜歡玩具,但我很怕媽媽生氣。
八歲那年,媽媽向爸爸抱怨,為什麼我那麼內向,別的孩子想要什麼都會直接說,我從來不主動要求什麼,也不會撒嬌,跟他們一點也不親。
得到暗示的我,在一次逛街時跟爸爸說我想要買遙控汽車,爸爸說人家是考到100分才買的。
十歲那年我想要一本琴譜,因為幼兒園接觸到電子琴的我想進一步學鋼琴,但是他們說家裡太小放不下鋼琴。
十二歲那年,在他們的要求下我學了軟筆書法,可沒有人問過我喜不喜歡書法。
我要做的只是完成他們下達的命令。
童年裡,除了那本琴譜,我從未向父母主動要求過任何東西。
我只是接受,喜歡我就開心,不喜歡我就裝作很開心。
但我會偷偷地存錢,偷偷地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媽媽問起,我就說是同學送我的。
一直到我上高中了在學校門口的文具店裡買了一個特別的試卷夾。
回到家意外地看見本以為在上班的媽媽,我還是會心裡咯噔一下,然後故作鎮定把試卷夾換另一隻手拿,從媽媽看不到的視線裡帶回房間。
因為小時候活得小心翼翼,所以長大後我很會察言觀色。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我心裡有數。
我很早就明白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入戲就盡情演,出戲就做自己,可以自由切換狀態。
如果本該投其所好而我卻嗤之以鼻的話,只能說明這個人這件事我不在乎。
但是爸媽是我在乎的人。
雖然他們並不懂教育,不懂怎樣和孩子溝通,但也用了他們認為對的方式將我撫養成人。
成年後的我在家庭關係里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就像他們曾經不知道怎樣和我溝通一樣。
十三歲那年,媽媽開玩笑問我如果和爸爸離婚,我想要跟誰過。
我說看誰背叛誰吧。
後來他們真的離婚了,不過那時我已經成年了,不存在跟誰不跟誰的問題。
我只有過年跟誰吃年夜飯的問題。
我經常可以見到媽媽,因為她生活在我所在的城市,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可以見一次爸爸,有時候也見不到,因為他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不能相聚。
我每次見媽媽她還是跟從前一樣,數落我吃太少,不吃水果,房間太亂。
然後捲起袖子幫我做飯。
看著媽媽微微佝僂的背,我覺得再也不用怕她了,因為我有經濟來源我不需要再討好她了。
可那一刻我並沒有很開心,因為我要的不是比她強大,而是和她平等地對話,像朋友那樣。
我希望我們彼此尊重,誰也不是誰的所有物。
當你和一個人爭論的時候,誰能不卑不亢,語氣和緩,誰就贏了。
我可以對同事對陌生人做到這樣,但對爸媽我永遠也做不到這樣。
因為我心裡有他們,他們一表現出「你真沒用」的樣子,我就想哭。
「是我做的不夠好,所以爸媽才不滿意的。
」我曾努力地成為父母希望我成為的樣子。
父母感情有問題我在初中時就發現了端倪,有一次媽媽給大姨打電話,我聽到她說「怎麼辦啊,孩子還那麼小。
」也許父母是因為保護我才等到我成年再離婚吧。
進入社會以後也慢慢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工作已經很辛苦了,面對孩子做不到微笑和關心其實也可以理解。
因為能保證健康長大,能供孩子上好學校,已經很不容易了。
那個年代,物質需求還是遠大於精神需求的吧,父母意識不到我的心理問題也很正常吧。
小時候的我不喜歡吃蘋果,媽媽總會把整個蘋果洗好規定我必須吃完,有時會一片一片切好裝在盤子裡。
但我總會偷偷倒掉拿空盤子交差,因為我不喜歡蘋果帶著青草的味道。
長大了,沒事就買個蘋果吃吃,說不清是為了補充維生素,還是懷念那已經回不去的小時候。
畢業一年後的春節我用自己的工資給爸爸買了一個iPhone6,第一件事就是幫他註冊了微信號關注了我的公眾號。
也許每個孩子的心裡還是會渴望父母了解自己吧。
但媽媽不知道這個公眾號,因為她到現在還反對我玩社交軟體,反對我發照片到網上。
解釋不通只能掩飾。
我還是不知道該怎樣和父母溝通,但這並不阻止我愛他們。
他們永遠都是我的父母,我也永遠都是他們的孩子。
我會努力賺錢,儘可能為他們的晚年創造安穩的生活,就像曾經他們對我做的那樣。
但人終究不只需要物質,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父母面前講講我自己,講講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創造的生活而不是被安排的生活。
我也想聽他們講那些不容易的過去,那些我所不理解的事情。
愛他,更應堅持三歲是講規矩的年齡
兩歲小孩,貓狗都嫌,國外的說法是trouble two,你跟他說什麼他都不搭理你,講規矩更是沒用,他們常常連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都搞不清楚。到了兩歲半,問題就來了,第一逆反期一般出現在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