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越少父母越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前社會一方面受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影響,一方面由於無有效的避孕措施措施,所以家家戶戶孩子都很多,現在由於計劃生育,城市消費壓力大,觀念變化,一家基本上都一個小孩,但是為什麼現在養孩子比以前更累。

現在養孩子不單純是吃飽養大

在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從剛出生就已經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大人圍繞一個小孩轉,個人理念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倒是對於孩子的問題也各執一詞。

攀比心理

從出生前各種檢查,營養補充,各種物品準備,各家根據經濟條件,在能力範圍內力爭最好。

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

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

對孩子期望太高

一方面為了完成自己的遺憾,為孩子報名各種特長班,一方面考慮那些技能對於以後升學更有幫助,一方面還要對比別人家的孩子學啦什麼,成績如何,家長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孩子就被繃的更近。

一旦到了孩子叛逆期,有反抗意識,父母就會更加累。

一個小孩六個大人

不少家庭,接受了來自長輩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等等,於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因為自己的「投資」,擁有了這個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權,成為了「股東」。

既是股東,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

這樣的治理結構,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眾多育兒信息,但是又互相矛盾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儘可能多的信息,然後跟著這些信息東奔西跑上了。

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

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信息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恆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喪偶式育兒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