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家長都不知道的敏感期早教的3個誤區!開啟孩子天賦必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談敏感期
孩子就像一顆種子,何時發芽、何時抽葉、何時開花,這些完全是由生命賦予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決定的。
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孩子要經歷諸多神奇、神秘的敏感期。
對父母來說,了解敏感期、敏感力,擦亮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就能發現孩子敏感期背後的天賦。
但由於一些父母對敏感期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採用錯誤的育兒方法,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天賦發展。
下面,就來介紹捕捉孩子敏感期時最常見的3個誤區。

誤區1.對敏感期的真實含義一知半解
敏感期是近幾年早教中的流行語,甚至可以說是個時髦用詞。
有些父母不了解敏感期的真實含義,人云亦云,盲從效仿,對於敏感期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更沒有結合孩子的成長實踐加以體會和運用。
在教育中,自然難以做到科學地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其實,敏感期的概念來源於生物學上的「關鍵期」概念,最早來自於習性學家洛侖茲一次印象深刻的發現——小鵝破殼而出,就會本能地跟在母親後面,這是因為它出生後第一眼見到的是母親。
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是小貓、小狗,它也會跟隨其後。
不過,當這隻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之後,它就不會再對其他物體產生跟隨反應了。
根據這一現象,一位荷蘭生物學家推斷出個體發展的關鍵期思想,認為動物對某種類型的環境特別敏感,這種敏感會影響其發展方向。
此後,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將這一研究成果運用到兒童發展領域,這就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敏感期」。
近代教育工作者對敏感期展開研究,認為敏感期是在某個時段內,孩子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這裡有幾個關鍵詞「專心」「重複」「實踐」,也就是說敏感期是在一個時間過程中孩子身上重複發生的專注行為。
所以,父母千萬別認為敏感期是短暫的、偶然性的行為,否則就誤解了敏感期。

誤區2.對敏感期的解讀太過於想當然
有些父母對敏感期的內涵不了解,認為敏感期就是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行為。
當他們看見孩子對拼積木感興趣時,就說孩子進入了「拼圖敏感期」;當他們看見孩子喜歡玩沙子,就說孩子進入了「玩沙子敏感期」;更可笑的是,有些父母甚至說孩子進入「吃飯敏感期」,這真讓人哭笑不得。
難道,孩子以往對吃飯不感興趣嗎?如此類推,是不是還有「喝水敏感期」「睡覺敏感期」「上廁所敏感期」呢?
其實,通過對敏感期的相關著作和概念的科學解讀,你會發現真正影響兒童發展的敏感期有九個,分別是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細微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自主意識敏感期、邏輯思維敏感期、書寫閱讀敏感期、人際關係敏感期。
這些敏感期是經過實踐和科學研究發現的眾多兒童的共性,絕非某個孩子的特性。
因此,父母在運用敏感期概念時,不可想當然地解讀。
這不僅是為了交流方便,也便於引領父母走上正確的教育軌道。

誤區3.對處於敏感期的孩子過分「敏感」
有些父母讀了相關敏感期的育兒書籍之後,立馬熱血沸騰,認為抓住了孩子潛能開發的金鑰匙,找到了孩子成才的秘方。
因此,對孩子的行為變得十分敏感,幾乎到了神經過敏的地步。
他們認為孩子的敏感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
事實上,孩子的每個敏感期都有一個持續的過程,少則半年一年,多則兩年三年。
也就是說,敏感期並不是某個時間裡對某件事感興趣,而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特質。
比如,孩子進入邏輯思維敏感期就是一個宏觀的概念,這一時期會持續很長時間。
其間孩子喜歡提稀奇古怪的問題,喜歡探索疑難問題,而不是短暫性的行為。
比如,某一天孩子問為什麼,就表明孩子進入了邏輯思維敏感期,之後沒有提問,就表明孩子邏輯思維敏感期結束了。
所以,父母沒必要太過敏感,而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有意識地幫孩子利用敏感期的敏感力去開拓思維、激發潛能。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寶寶樹快樂早教】
早教知識、親子互動、兒歌動畫 、一應俱全
米卡成長天地,小恐龍伴你成長,讓我們快樂地學習!
好習慣/好性格/自然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