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歲孩子的6個成長信號,可惜很多父母都處理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少家有小寶的爸媽在跟我聊敏感期這個事兒。
其實,我更傾向於用「成長信號」或者說「敏感事件」去代替「敏感期」的說法。
因為敏感期講的是一個「特殊時間」,它很容易給父母帶去一個誤導:錯過了這個時間,就沒戲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你的孩子跟所有其他孩子都不一樣。
他進入了哪一個敏感時期,他自己就會用行動「告訴」你。
讀懂這個特殊時期背後,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才更重要。
掌握了身心發展的關鍵點,能幫父母更好地去看懂孩子成長中出現的那些敏感事件,當然,我們也就能為孩子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外界支持。
成長信號:吃手
出現時間:3個月左右開始,會持續到2歲
發展需求:注意力發展萌芽
寶寶最早使用的感覺器官就是嘴。
從出生寶寶就會吸吮媽媽的乳頭。
在出生的最初幾個月里,寶寶也積極用嘴來探索周邊的世界。
寶寶3個月的時候,是口的敏感期表現最顯著的時候。
此階段,媽媽們會發現,孩子好像都在吃手,或者扳著腳丫子吃的津津有味,並且吃的時候表情特別愉悅,特別享受。
同時,會把一切可以抓到的東西都放進嘴裡嘗一嘗。
對小寶寶來說,當嘴巴吸吮到手,口對手的感覺和手對口的感覺需要被大腦統合起來。
寶寶會慢慢知道吸吮手指的感覺和吸吮媽媽乳頭的感覺是不同的,會慢慢感知到吃手時,「嘴」里吸吮的那個東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覺到那個正在吸吮的是「嘴」。
兒童心理學上管這種認知叫「跨通道認知」。
對於小寶寶來講這種心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僅是吃手,學習用手去抓看到的喜歡的物品,然後送進嘴裡品嘗,在一次次練習中,慢慢做到讓大腦自然地進行跨通道統合。
媽媽這樣做:
在做好清潔衛生的前提下,允許寶寶吃手,並儘量放手讓寶寶用「嘴」探索周圍世界。
「吃手」這個行為出現後,寶寶智力進入飛速發展期。
若吃手行為被阻,如果在口的敏感期,口的行為慾望就會被壓抑下來。
不但可能會在寶寶長大一點後出現「吃手」的復潮,甚至會導致寶寶成年後出現「口唇期固著」的問題。
很多成年人抽菸、不停嚼口香糖、愛吃零食等問題都和口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有關。
當然,若孩子2歲以後仍然吃手,就需要考慮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缺失、情緒上的壓抑等心理因素。
爸爸這樣做:
除了不要粗暴阻止寶寶的吃手行為以外。
可以給寶寶提供別的一些可以吮吸的東西,比如像胡蘿蔔或者其他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削一個合適的形狀讓寶寶吮吸。
另外,爸爸可以陪孩子說話、唱歌、做一些遊戲等等,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讓寶寶長時間處於無聊的狀態。
一般來說,孩子口的敏感期如果安全度過,通過吮吸的安全感和心理滿足達到的話,吃手的情況在一歲半到兩歲會自然消失。
成長信號:拍打、摳掐等手部動作發育
出現時間:6~8個月左右,持續到3歲,最長持續到整個童年期
發展需求:整個智力進入快速發展期
手部精細動作的發育與孩子的心智發育水平是息息相關的。
4-5月的時候,寶寶可以兩手互換東西了。
在擺弄物體過程中,孩子會逐步提高對事物大小、長短、輕重的感知能力。
6~7個月,孩子的手變得更加靈活,能伸開手指,主動地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體。
8~9個月,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細小的東西了。
此時的孩子會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就是伸出食指摳東西、伸出手掌拍打。
他可能會摳桌面、摳牆壁、拍手,甚至拍打你的臉。
寶貝的這些新本領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困擾,比如他可能出現一系列所謂的破壞行為。
比如不好好吃飯,反而用手玩食物;不好好玩玩具,反而熱衷於使勁兒拍打、揉搓;把媽媽放在抽屜里的疊的整整齊齊的衣服,一件一件都抻出來……
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寶寶用手探索世界的方式,是寶寶智力,尤其是注意力發展的一個重要信號。
因為手部動作增多,寶寶這個階段的注意力發展由較為被動的視聽注意轉向了動覺注意。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摳摳掐掐、拍拍打打,或者弄亂你準備好的食物、搞亂你疊好的衣衫時,請收斂一下怒氣,這些讓你氣憤的行為正說明寶貝的智力在同步快速發展呢!
媽媽這樣做:
給寶寶用手探索周邊世界的自由。
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給寶寶提供不同質地的可以抓握的玩具,以豐富寶寶探索的內容。
對此時期的寶寶來說,最喜歡質地黏的物品。
像彩泥、香蕉、麵糰等,原本是一種形狀,但經過寶寶小手的揉捏就會變成另一種形狀,這會滿足寶寶手的探索慾望,也會讓寶寶感覺很有成就感。
但是,媽媽需要注意的是,寶寶雖然進入手敏感時期,但是口的敏感往往依然存在。
在發現新物品時,寶寶往往會首先用自己比較熟悉的用嘴咬的方式來對新物品進行探索。
因此,媽媽提供給寶寶探索的物品的衛生和安全性依然十分重要。
爸爸這樣做:
除了不要粗暴呵斥寶寶的拍打、摳掐行為以外,爸爸可以跟寶寶一起捏捏彩泥、玩玩麵糰等等,進行各種不同的手部觸覺探索。
另外,給寶寶的手心、手背、手指做做撫觸也是促進寶寶手部發育,給孩子提供豐富觸覺體驗的很好的活動。
成長信號:陌生人焦慮
出現時間:7個月左右
發展需求:安全感建構中
安全感是孩子0-3歲這頭三年最重要的課題。
而孩子的「陌生人焦慮」,更像是一次安全感的實驗,寶寶的這種信號,會讓父母清楚看到寶寶內在的安全感需求。
所以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讓他知道,你一直在他身邊,愛他,不會拋棄他,很重要。
關於陌生人焦慮,即此前,寶寶一般都是坦率、可愛的,而且和你相處的非常好;但到了這個時候,他也許會變得緊張執著,在不熟悉的環境和人面前表現出警惕或害怕的樣子,急於尋找媽媽的庇護。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陌生人焦慮」,或者說「認生」。
這是因為,孩子有生以來第一次學會了區別陌生人與熟悉的環境。
這時寶寶的焦慮情緒是他與你親密關係健康的證據。
「陌生人焦慮」其實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在他看到陌生人時,他意識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個體,他會害怕這個陌生個體給他帶來傷害,因此,就以敏感閃躲,甚至大聲哭鬧的激烈方式來向家人傳遞自己害怕的情緒,以此得到家人的保護。
媽媽這樣做: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家庭環境一定要是比較單一和穩定的。
媽媽可以帶寶寶出門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和陌生的人,但是不要讓家中總是有陌生人存在。
家中總是有陌生人,寶寶就會變得比較焦慮。
另外,特別刻意地去引導,甚至強迫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也是不可取的,這只會讓寶寶的焦慮更加嚴重,更加對陌生人產生牴觸。
爸爸這樣做:
「陌生人焦慮」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正常現象。
如果寶寶對爸爸的接近也有所抗拒或不安,那爸爸可能要反省一下是否照料或陪伴寶寶太少了。
不要讓「寶寶只要媽媽不要我」作為你將照料寶寶的責任完全扔給媽媽的理由。
簡單的換尿布、餵奶,甚至只是默默的注視和陪伴,也是你跟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行為。
另外,爸爸不要將寶寶的「認生」和膽小、內向等性格特點掛鈎。
這是寶寶安全感在發展的一個表現。
一般來說,隨著寶寶的成長,到1歲半左右,「認生」的情況就會好轉了。
成長信號:爬
出現時間:8個月左右
發展需求: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身體進行絕大部分的大動作的基礎,是孩子體能發展的基礎。
0-2歲是寶寶平衡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其中爬這個大動作,對小寶寶來說尤為重要。
爬行是寶寶由靜到動的大運動發展,也是寶寶隨著身體移動注意力擴展的關鍵一步。
爬行需要的頭部、肢體各部位的力量支撐,需要身體平衡協調的能力。
爸爸媽媽會發現,寶寶好像並不是一下子就順利學會爬的。
有的孩子向後倒著爬,有的孩子原地打轉還有的是匍匐向前,這都是爬的一個過程。
等寶寶的四肢協調的非常好以後,他就可以立起來手膝爬了,頭頸抬起,胸腹部離開床面,在床上爬來爬去。
媽媽這樣做:
孩子學爬行是一個發展過程,不是一個點。
一般來說,八到九個月的時候大部分孩子會爬了。
但也有個體差異,有的孩子會晚一些也屬正常。
媽媽平時要注意不要限制孩子的身體和手,多給孩子一些動作刺激。
比如在寶寶的前面放喜歡的玩具來逗引他,在後面輕推孩子的雙腳,讓孩子感受往前爬的動作。
這樣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孩子應該很快就會向前爬了。
爸爸這樣做:
在訓練寶寶爬行時,爸爸可以在旁邊一邊鼓勵寶寶,一邊陪著寶寶一起爬,寶寶會模仿你的樣子很快學會爬行。
另外,爸爸可以跟寶寶一起做一些爬行的遊戲。
比如膝蓋著地,手撐著地,搭成一個山洞。
在爸爸身體的一側堆放一些玩具,鼓勵寶寶鑽過山洞,向前爬拿到玩具。
媽媽在一旁積極鼓勵,會給寶寶帶來極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成長信號:分離焦慮
出現時間:9個月左右
發展需求:安全感建構中
第一次分離焦慮大都出現在媽媽結束產假去上班的時候。
你可能發現寶寶對媽媽特別依戀。
媽媽的短暫離開可能都會讓寶寶表現有些難受,這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正如孩子開始認識到每一個物體都是獨特而永恆的,他也會發現只有一個媽媽。
當媽媽走出他的視野時,他知道媽媽在某個地方,但沒有與他在一起,這樣導致他更加緊張。
因為他幾乎沒有時間概念,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或會不會回來。
這種「分離焦慮」通常在10到18個月期間達到高峰,在一歲半以後慢慢消失。
孩子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正說明父母跟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那麼什麼樣的表現說明您跟孩子的親子依戀是安全型的呢?大部分孩子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
但有一些孩子卻對媽媽的離開和回來沒有任何反應,或是有矛盾和抗拒的反應,那麼說明媽媽與寶寶的親子依戀關係出現了問題,寶寶的安全感建立出現了問題。
媽媽這樣做:
在結束產假的前一個月,媽媽不妨開始有鋪墊地給寶寶進行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
可以從分開10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半小時、1小時、小半天……逐漸讓寶寶適應和媽媽分離的狀態。
在每次和寶寶分離時,一定要有一個「分離儀式」。
悄悄出門以防寶寶哭鬧的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
媽媽要認真、愉快、果斷地和寶寶告別,告訴寶寶媽媽去幹什麼,去多久,何時回來。
然後按時回家。
如果媽媽產假時間較短,沒有計劃較長時間全職在家的話,不妨從寶寶較小時,就適當讓媽媽上班後準備照看寶寶的看護人參與到日常育兒生活中來。
這對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也有一定幫助。
爸爸這樣做:
媽媽懷胎十月,在寶寶出生後又承擔著主要的餵養和照料任務,所以說媽媽與寶寶形成的依戀關係是天然的、共生的。
而相對於媽媽而言,爸爸與寶寶依戀關係的形成則需要爸爸有意識地主動做更多努力去進入角色。
有的寶寶過於「粘媽媽」,不能忍受哪怕片刻與媽媽的分離。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爸爸捲入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增進寶寶與爸爸的親子關係的同時能夠對寶寶與媽媽稍作隔離,讓媽媽與寶寶的依戀關係「親密而有間」。
這樣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和發展更加有利。
成長信號:扔東西
出現時間:13~15個月左右
發展需求:思維能力萌芽
幾乎每個寶寶都會有一段時間熱衷的一項「破壞」行為,就是樂此不疲地扔東西。
從最早的時候,寶寶認為周邊一切都和自己是一體的,連媽媽和他也是同一個人,是一體的。
隨著年齡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寶寶開始意識到有些東西不是自己的。
同時,他的手部動作已經發育到可以做「扔」的動作,他可能就會喜歡扔的動作。
當他將東西扔到桌上或地板上,他發現會發出響聲,這就會促使寶寶一次一次去反覆扔一件物品。
同樣,在他踢床墊時,可能會感到嬰兒床在搖晃,或者在他打擊或搖動鈴鐺時,會認識到可以發出聲音。
一旦他知道自己弄出這些有趣的東西,他將繼續嘗試其他東西,觀察出現的結果。
媽媽這樣做:
寶寶扔東西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學習因果關係並通過自己的能力影響環境的重要時期,也是思維開始萌芽的時期。
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能發出響聲的經摔玩具,如響鈴、內帶鈴鐺的小球等等。
如果擔心寶寶摔壞物品,可以把易碎易摔壞的物品放到寶寶不能拿到、夠不著的地方。
爸爸這樣做:
除了不要粗暴的阻止或責備寶寶以外,爸爸甚至可以在地墊上陪寶寶一起玩「扔東西」的遊戲,或者可以把寶寶放在軟地墊上,讓他自己把玩具扔出去後,再鼓勵他爬著或走過去把玩具揀回來。
不要立即去撿他扔掉的東西,更不能發脾氣,若每次他扔你撿並伴隨陣發性情緒,孩子就會發現這也是個戲弄大人的好遊戲,會扔得更起勁。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亂扔某些東西,也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制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