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從小不缺乏自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的教師和家長,總是用一個孩子的長處比另一個的孩子的短處,因為比到最後,必然使一部分孩子自信心喪失!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僅在於知識儲備,更應該是建立樂觀、積極的心態。

有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丑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

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

」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

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

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

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

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

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

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

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

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

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

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里工作。

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

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

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

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

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誇得不知天高地厚」「誇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

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台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

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

孩子們輪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

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

能力強的孩子會把台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台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令。

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

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儘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弦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

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台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

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

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

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後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髮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

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

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

」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

」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

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

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

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

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

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於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