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年以犟嘴為名挨過的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兩天家裡老太太微信上拋了一個視頻,大致是一名少女街頭為某事跟路人大聲爭執然後被K.O.的故事。
祖國大地每天上演不同版本的口角到武鬥的事,本也沒什麼稀奇。
忿忿的是老太太伴隨視頻的結論是「孩子犟嘴就是要大人管,不管社會就要管」
啊啊啊啊~~看到犟嘴兩個字我腎上腺激素騰騰騰飆升瞬間要爆表的節奏。
人生有二十幾年都活在「犟嘴」的陰影里,經濟獨立外加自己當媽外還要拚死反抗的前提下,老太太才不再「以孝為名」對我揮舞「犟嘴」的大棒,在此之前聽到最多的就是
「再犟嘴再犟嘴,氣死我你的好日子就來了」
「你看看誰家誰誰誰,人家從來不犟嘴,你就不能學學人家啊」
激烈之時還會上演全武行!
我媽對犟嘴的定義簡單清晰,觀點與她不同就是犟嘴,是錯誤的,邪惡的,不符合中國五千年傳統美德的,是要強力鎮壓的。
這種親子關係導致了兩個直接後果。
一是到如今都跟老太太習慣性沒話說,因為你說什麼她都要糾正,少說少錯,不說不錯;二是我媽迄今都認為我是一個沉默無聊而嚴肅的人,時時會恨鐵不成鋼的勸我在外人跟前要活潑熱情一些。
我若有一天走丟了,按我媽提供的線索鐵定是找不到我的。
這樣的成長背景讓我對孩子的教育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以父母為天的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絕不是疏遠的親子關係那麼簡單。
控制,是最差的教育。
很多成人本來什麼都不懂,在社會上即競爭不過同僚,又每天被領導罵的跟狗一樣,但是有朝一日成了父母,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回到家就變成絕對的正確和權威,不斷去糾正孩子、控制孩子。
這樣的控制關係體現在孩子面前就是我說了算,你說了不算,我供你吃喝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我永遠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
家長制又往往催生出暴力關係,孩子不服從,父母就用武力和語言威脅壓制到你服從。
這樣的孩子除了在物質生活上更優渥以外,依然像活在舊社會,孩子愈小,自我獨立意識愈差,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就愈多。
童年時期被思想和言論禁錮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著不小的差別。
首先就是概念不清,他們不容易看到客觀的現實,而是受刺激後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二是經過他加工的世界,長大後看待社會和事物都會發生不小的偏差。
幸運的會在成長過程中意識到性格的缺陷並且加以修正和改善,擺脫父母強加的烙印,變成更好的人;那些不幸運往往成為父母的復刻版,然後一代代的這麼復刻下去。
愛孩子,不是簡單的心裡有愛,而是一門嚴肅的學科。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你都不是一枚世俗意義上成功的大人,即便你把畢生功力傳授給孩子,他們最好的情況也不會超過你的成就。
與中國的傳統教育觀點不同,蒙特梭利教育認為孩子是自我教育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
愛不是想當然自以為是的愛,也並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擁有愛人的能力,童年沒有從父母得到足夠愛的成人,是沒有能力多餘的愛去愛他人的。
如果父母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童年,他更關注自我感受,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展現愛,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如果孩子不領情,父母還會大發雷霆覺著孩子不知好歹,同孩子慪氣,對著幹,必須要戰勝孩子。
他不能作為一個成人寬容的對待孩子,容納和理解孩子,甚至他還需要孩子反過來哄著她,這樣的父母本身還是孩子。
更糟糕的是那種情緒不穩定的父母,發泄全憑心情而不是統一的標準,那麼孩子整個童年時期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察言觀色,不停的揣摩和應付,陷入缺乏安全感帶來的情緒上的不安和焦慮,成人後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缺乏自信,以討好愛人和朋友為生存法則,害怕被拋棄。
父母不是神,尤其自身還背負著童年陰影的成人,給孩子愛與自由並不容易。
但是,我們至少應該保持自我察覺,做誠實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走下神壇,認知到自我的不完美,並且與孩子共同成長。
蒙特梭利說過「對人的懲罰莫過剝奪他人格的尊嚴」,任何花里胡哨的愛之前,至少對孩子的愛心存敬畏,尊重他的體驗和感受,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明白你對他是無條件的愛,不因他的表現是否合你的心意而改變,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前提。
父母若是以平等和尊敬的態度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必定會內心有愛,自信快樂和勇敢。
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無論你是工作不順抑或大姨媽來襲,至少不要把在外人面前不敢發泄的怒氣發泄到孩子身上,他現在毫無辦法才不得不任你擺布。
去看看豆瓣上知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就曉得肆意妄為的父母晚年會自食其果。
當然,沒人可以一直好心情,生活總有太多的糟心事,但至少可以對孩子誠實溝通自己的感受。
若因為經濟制約無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誠實的跟孩子坦白「我們的預算里沒有這項,也超出了我們的消費能力」,而不是挑剔毛病,攻擊玩具的不好。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他們感到自卑和可恥,迎合父母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嚴重的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成為似乎無欲無求自我坍塌的老好人。
親子關係,比教育和智商開發重要一萬倍。
一直以來,我更關注孩子健康性格的塑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保持情緒的平和有愛,不妖魔化社會,對世界保有善意和適當的警惕。
而對那些開發智商,培養天才的書籍和方法則不甚關注,一方面因為相信智商遺傳論,以我和他爹的資質,孩子雖然笨不到哪裡去,但是除非祖墳噴火,他也不大可能成為愛因斯坦之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驗證他是普通人打擊我們母子儼然不是智者所為。
再者,我更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天才掛鈎不幸人生的比例高的驚人,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質更容易擁有幸福人生。
那麼什麼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角度說,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的內在關係模式塑化了成人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著力關注知識的填充和技能的培養前,優先締造真實可靠的親子關係和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才是父母優先要做的。
父母的教育是一生的修行,你我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們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