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二胎打架多年,終於悟到這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你問我生二胎有什麼優點,我會給你舉出一大堆的例子來——

比如,老大會自動習得「領導力」。

我家哥哥小時候本來有些內向和怕生,有了妹妹沒幾年,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其他社交場合,都能很快變成「孩子頭兒」,指揮大家一起做遊戲……我們知道,這都是平時領導妹妹練出的能力。

比如,老二會變得更聰明。

老二的「早教」基本用不著大人操心,哥哥包辦了大部分。

哥哥看什麼書,妹妹也會上去湊熱鬧。

本來兩個人相差兩歲左右,可妹妹已經能讀懂哥哥喜歡的大部分讀物了。

比如,帶起來省力氣。

很少需要大人陪玩,「獨生子女拉著爸媽過家家」的情況在我家極少發生。

開車帶他們出去也方便,兩個人在后座一路唱歌一路聊天,從來不寂寞。

再比如,孩子們能早早學會互相關心。

妹妹班上的同學如果送給她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她會主動分成兩份,一份留給哥哥。

哥哥看見妹妹在學校里受欺負,會第一個衝上去保護她……

這些暖心的瞬間,我可以一口氣講上三天三夜。

不過,最近,卻有一個問題開始困擾我——每一天,我都要聽他們說上許多次「No fair!」(不公平)

困擾我的「不公平爭端」

就拿吃早飯舉例吧,一家人高高興興起床吃早飯,喝牛奶。

我給兄妹倆各倒了半杯牛奶。

然後,就聽見妹妹扯著嗓子喊:「No fair!」

我問:「怎麼了?」

妹妹說:「你給哥哥倒得比我多!」

那好吧,我給妹妹又加了點牛奶。

「No fair!」

這回是哥哥:「現在妹妹牛奶比我多了!」

那好吧,我又給哥哥加了一點。

還沒倒好呢,那邊妹妹又嚷了起來——

「No fair!」

分杯牛奶恨不得拿量杯去量,分塊麵包恨不得拿尺子比著切……就問你扎心不扎心,就問你恐怖不恐怖?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一度逼得我愁眉不展。

罵也罵過了,道理也講過,就是沒什麼好效果。

千萬別小看孩子們「不公平」的抱怨,作為家長,如果處理不當,輕則鬧得全家不得安寧,重則真可能傷害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和孩子之間一輩子的手足之情。

那天我帶兩個娃去練跆拳道,遇到一個帶著5個孫子/外孫的白人老奶奶,她愁眉不展地對我說:「我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可他們現在相互之間誰也不理誰!」

我問她出了啥問題,老奶奶說:「也許是因為,他們誰都認為我對他們不夠公平吧……」

「不公平」:手足之情的毒藥

我知道不少重男輕女的老人,平時會把大寫的「偏心」掛在臉上——

有些父母,就像《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媽媽那樣,頻頻向女兒伸手要錢,去貼補不肯上進的兒子;

有些父母,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把家裡好吃的東西藏起來,捨不得給女兒吃,反而讓兒子媳婦統統帶回自己家去;

甚至,生病的時候要求女兒出錢出力,卻囑咐兒子「過好自己的日子」,「不用管我」……

偏心的事情做多了,兒子女兒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我也曾聽一位爸爸說過:「我兒子也很可愛,但是女兒,她是我的心頭肉。

「偏愛有什麼了不起呢?我就是偏心我女兒,我也不怕兒子看到。

我認為,偏心這件事,第一能幫我兒子理解未來社會上的各種不公平;第二,他知道妹妹在家有特權,慢慢就會學會保護妹妹。

我只想對這位爸爸說:Too naive!

首先,成人世界確實存在各種不公平,可是別人對他不公,和父母對他不公,帶來的傷害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好麼?

父母永遠都該是孩子最後也最重要的避風港,如果父母都拋棄他,還有什麼人值得信賴?

另外,你真的希望被偏愛的孩子過得好麼?

那就別把對他的偏愛表現出來——這不僅幫不到他,還會讓他成為其他兄弟姐妹排擠的靶子。

《聖經》里就講過一個倍受父母偏愛的倒霉蛋的故事——

這個倒霉孩子名叫約瑟,是雅各和拉吉的第11個兒子。

父母特別喜歡約瑟,十幾個兒子裡,獨獨送給他一件彩衣。

而這個約瑟又偏偏不懂低調,說自己做夢,夢到太陽和月亮加上11顆星星都在向他跪拜,他爸就驚訝地說:「你這個夢的意思分明是:將來爸媽和兄弟們都要臣服於你啊。

哥哥們聽了,內心更加不爽,對他十分嫉恨。

有一次哥哥們出門放羊,很晚未歸,老爸就讓約瑟去找他們回家。

哥哥們見了約瑟,不但不感激,反而把他的彩衣扒下來,把他扔進一個大坑裡。

本來還想宰了他的,後來一個行商經過,哥哥們就把他賣給了行商,讓行商把他帶到了埃及。

接著,哥哥們宰了一頭公羊,用羊血染紅彩衣,帶回家去騙自己老爸,說弟弟被餓狼給吃了,害老爸大哭了幾天幾夜。

嫉妒的感覺會激起偏激的行為,這是永恆的、四海皆準的道理。

還有一些爸媽,他們認為自己從來沒有表現出對哪個孩子的偏愛,但事實是——孩子是最敏感的動物,他們永遠能從父母的微表情里發現蛛絲馬跡,特別是心思細膩的女孩子。

有個男孩就曾經告訴我:「我知道我爸媽更喜歡妹妹,因為每次妹妹做對了什麼事情,他們就相視而笑。

「我爸媽經常搶著說『女兒像我!』,『才不是呢,女兒像我!』……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說『兒子像我』這種話呢?大概因為他們覺得我不夠好,不如妹妹。

我神經特別大條的兒子甚至也有一次跑來對我說:「爸爸對我和妹妹不一樣!我們做了同一件壞事情,他直接把我拉去罰站,卻願意耐心對妹妹講道理!」

追求「絕對公平」,後果很嚴重?

所以,內心偏愛哪個孩子,真的就是罪大惡極的事情麼?

倒也不是,有一顆偏愛的心,其實蠻正常的。

而且,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哪個孩子,比閉著眼睛不承認,也許反而更好——承認偏見,既能幫我們保護不受偏愛的孩子,也能讓我們保護受到偏愛的孩子。

另外,我們還應該格外留意,多看看那個不受自己偏愛的孩子,看看他有哪些特別之處。

比如我家哥哥總是吊兒郎當,妹妹一直是模範學生,我們夫妻倆就經常坐下來一起尋找哥哥的優點:他特別善良,他思維很活躍……

我們會發現他越來越多的可愛之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我們提倡「不要把偏愛表現出來」,可那也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每時每刻都做到「絕對公平」。

在一些多子女家庭里,為了追求「絕對公平」,爸媽們會被逼著做出許多徒增煩惱的傻事來。

比如,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沒有對抗的手足》(作者:Adele Faber和Elaine Mazlish)里,幾位媽媽就描述了自己試圖「追求絕對公平」的糟糕經歷——

故事一

有一個夏天,我給家裡的冷櫃除霜。

孩子們穿著游泳衣,看我把熱水灌進冰櫃,把冰塊取出來。

我開玩笑地,把一把冰塊扔向一個孩子,立刻,另外兩個孩子也喊叫起來:

「我也要我也要。

「我又抓了兩塊,扔給另外兩個孩子。

這時候,最小的孩子說:「他們的冰更多!」

我說:「你要更多嗎?給你更多。

然後,另外兩個叫起來:「現在他的冰最多了!」

我不停地扔,現在,所有的孩子都站在齊腳面的冰里,他們被凍得上躥下跳的,可還是不停地嚷嚷著:我要更多!

我突然意識到: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而我也不可能永遠滿足他們。

故事二

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希望自己照顧她,但是因為身體原因,我沒辦法這樣做。

幾年以後,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我決定也不去親自照顧她——因為我不希望老大覺得我偏心。

那時候,我覺得這是我唯一能為老大做的事情,但是現在看起來,我簡直是瘋了。

故事三

我小的時候,是全家所有孩子裡頭髮最漂亮的那個,長著一頭可愛的捲髮。

可是,我媽媽一直認為,兩個孩子應該享受同樣的待遇。

所以,媽媽堅持把我帶到理髮館,把我頭上好看的卷卷全都剪掉了。

我看上去就像一隻拔光了毛的雞,那天我一直哭啊哭啊,不和任何人講話。

到現在我也沒有辦法原諒媽媽。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既不能不公平,又不能絕對公平。

這些熊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假設——

如果你老婆突然問你:「我和你媽,你愛誰比較多?」

你該怎樣回答才安全?

  • 如果回答「我愛你們一樣多。

那你的麻煩就大了。

  • 如果回答「我當然更愛我媽。

你百分百死定了。

  • 如果回答「你無聊不無聊啊,總問這樣沒營養的問題!」

我誠摯地在遠方祝福你。

  • 那麼,如果回答「我當然更愛你」呢?

你老婆一定會將信將疑地說:「哄我玩兒呢吧,我聽著咋那麼不真誠……那麼你說說看,你更愛我在哪些方面?你要不要買個10克拉的鑽戒來證明一下?」

  • 所以,你其實應該這樣回答:

「我媽是我媽。

而你,是那個出色的,美麗的……(馬屁話越多越好)將要和我共度一生的女人,你是獨一無二的。

「一樣愛」,有時候和「愛得少」沒什麼區別。

獨一無二的愛,特別的愛,才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那種愛。

了解了這一層,回過頭來處理我們家早餐的「牛奶爭端」,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妹妹:「哥哥的牛奶為什麼比我多?」

媽媽:「你還餓麼?爸爸媽媽的目標是:滿足家裡每個成員的合理需求。

媽媽:「在要更多牛奶之前,你必須想清楚,你需要喝那麼多牛奶嗎?你喝太多牛奶會不會撐到肚子痛?」

妹妹:「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一樣多?」

媽媽:「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

你就是你,特別的你——比如說,你是女孩子,需要漂亮頭繩和裙子,媽媽買裙子的時候,會給哥哥也買一條嗎?」

妹妹:「哈哈哈哈哈,這也太搞笑了,哥哥穿裙子……」

媽媽:「所以,我們不可能絕對公平地對待每個人,爸爸媽媽喜歡你,因為你就是你,和別人都不一樣的你啊。

從此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被「他/她的東西為啥比我多」,這樣的問題困擾過。

用「獨特的愛」讓孩子接受「不公平」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要關注孩子的感覺。

比如,逛街買衣服,給姐姐買了,卻沒有給妹妹買。

妹妹很失望,你於是對她說:「寶貝,你不需要新睡衣,你的舊睡衣還合適,可是姐姐的舊睡衣已經破了啊。

聽上去很合邏輯,但是有時候,當孩子失望的時候,他們是不講究邏輯的。

相反的,他們需要有人關注他們的感覺。

這時候,接納他們的感受,描述他們的感受,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我知道,看姐姐有了新睡衣,你卻沒有,你會覺得很難過,雖然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給她買,而沒給你買,但是這仍然會讓你不舒服。

我們當然應該儘量公平,但是,如果你決定不給孩子們相同的東西,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其實都沒有問題。

沒有得到東西的孩子會感覺失望,但你如果對他們的失望感到不理解、不接納,甚至暴跳如雷,強迫他們去接受你的觀點,那才真的會傷害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你對他們失望情緒的理解和接納,會真正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正確對待生命中的不公平。

下面是一些例子,看如何正確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公平爭端」(建議來自《沒有對抗的手足》)——

例子1

當孩子嚷嚷說:你給他的薄餅比給我的多!

  • 爸媽不要這樣說:

你:我沒有!我給你們每人4個!

孩子會說:他的比我的大!

你會說:我做的薄餅一樣大……

然後就是無休止的爭論。

  • 爸媽應該這樣說:

你:哦,你還餓麼?

孩子:是的,我餓。

你:你覺得再吃一個還是半個,就能飽了?

例子2

當孩子問:你更喜歡我們中的誰?

  • 爸媽不要這樣說:

你:一樣喜歡。

孩子:不對,你只是說說而已。

你:我都說了一百遍了,我一樣喜歡。

  • 爸媽應該這樣回答:

你:你們每個人對我來說都很特別。

你是我獨一無二的孩子。

別人沒有你的思維,你的感受,你的微笑,我很高興你是我的女兒。

例子3

姐弟爭奪母親的注意力時

  • 爸媽不要這樣說:

姐姐:我的生日會要邀請誰?

媽媽:你自己決定。

姐姐:我想邀請某某、某某和某某……

弟弟:媽媽,你已經和姐姐說了太長時間話了,我要告訴你一些事情。

媽媽:姐姐,我覺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了,我等會我再來和你討論……

弟弟:媽媽快來!

姐姐:我恨弟弟。

真不公平,弟弟總要給我搗亂。

媽媽想:孩子多了真難搞啊!

弟弟想:我什麼時候需要媽媽,媽媽都會來!我想怎樣就怎樣。

  • 爸媽應該這樣說:

姐姐:我的生日會應該邀請……

弟弟:媽媽!你和姐姐說話時間太長了!該輪到我了!

媽媽:你說得對,我和姐姐聊了很長時間,她的生日會很重要。

我們談論了要邀請誰,她有什麼計劃……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認真討論。

姐姐想:媽媽說的對。

媽媽(對弟弟):我知道讓你認真等待不容易,等我們商量好,我也希望認真地聽聽你的想法。

弟弟想:我需要的時候,媽媽會一直在。

總而言之

孩子不需要被「絕對平等」地對待,他們需要被「獨特」地對待。

不要

給他們完全相同的東西——現在你和姐姐的葡萄一樣多了。

應該

根據個人需要提供物品——你需要一點葡萄,還是一大串?

不要

顯示相同的愛——我愛你和愛你姐姐一樣多。

應該

顯示「獨特的愛」——你是唯一的「你」,沒人能取代你的位置。

不要

給相同的時間——我花10分鐘和你在一起,花10分鐘和姐姐在一起。

應該

根據需要的時間相處——我知道我和你姐姐在一起呆了很長時間,這對她來說很重要。

等我們忙完了,我會來聽聽你的要緊事。

分別抽出一點時間和每個孩子單獨相處,對增進親子感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孩子會知道,在你心裡,他真的獨一無二。

珍惜孩子的獨特之處。

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是「對父母來說最特別」的孩子。

作者:特雷西,來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聚焦國際化教育的原創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胎了,為什麼這麼多老大受不了要老二?

怎麼突然覺得現在的小孩比起我們這一代和父母那一代人嬌氣了很多呢?那時候多則七八個、少則兩三個兄弟姐妹都很正常。以前的人也不覺得有那麼嬌氣,孩子肯定沒有過錯,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先來看幾個案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