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我們要不要打回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一直想現身說法談下如果孩子被踩家長有哪些事不能做,首先對於那個孩子被踩以暴制暴的媽媽表示理解,畢竟孩子曾經開過刀,而且誰家孩子不是媽媽的心頭肉呢?
社會這個大家庭是我們的孩子遲早要融入的,家長的保護不可能永遠,更不可能全面,所以教會孩子學會謙讓、自我保護在此刻變得尤為重要。
我經常稱我們這代家長為夾層的一代,從小受大家長式教育,長大接觸民主自由思想;骨子裡有國恨家仇情節,外表又希望以寬容的方式解決矛盾。
但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剎那,大家長、國恨家仇一涌而出!
去年初,當時還沒妥妥,帶著咕嘀一家三口去一個市場給孩子買鞋子。
咕嘀路過一個攤鋪,看到地上有個紙片,就習慣性的撿起來扔到旁邊的簸箕里。
忽然一個跟咕嘀差不多大(咕嘀當時不到兩歲的樣子)的小孩衝過來就把咕嘀推倒了,我們對咕嘀三歲期間的教育就是不以打罵解決問題,但我一下沒耐住性子就沖小孩嚷嚷了起來。
對方家長見狀過來,毫無道歉之意,態度也十分惡劣,這也一下激怒了我。
最後難免與孩子家長一戰,賠錢了事,但當時一旁的咕嘀著實嚇哭了。
事後咕嘀媽媽認為我此舉太過衝動,更沒有給咕嘀做好榜樣,現在時隔大半年,又看到了孩子被踩母親發飆的事件,深感懊悔。
一邊教育孩子不要以打罵解決問題,一邊自己違反規則,對方孩子就算有再多不是,也是人家自己關起門來教育的問題,我作為旁人也確實無權干涉。
事後花了很長時間才慢慢讓咕嘀度過了心理陰影,回想如果咕嘀就此變成用打罵解決問題的孩子,真是會後悔一輩子。
咕嘀奶奶曾經說咕嘀不能這樣總被欺負,要還手。
其實作為父母何嘗願意讓自己孩子吃虧呢?但孩子1-3歲是最重要的行為習慣養成期,打罵解決問題的習慣一旦養成,對陌生人、對將來的同學朋友、甚至父母他們的孩子都會採取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不能等到發生到自己身上了才批判對方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對,習慣都是兒時養成的。
1-3歲期間的孩子同時也是是模仿行為的快速時期,家長一絲行為舉止,他們在模仿的當時是不會去分析原因的,畢竟目前還沒到開始分析行為原因的階段。
父母這2個行為習慣容易教會了寶寶壞脾氣,影響健康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家長的一些言行舉止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很有影響的。家長的一些行為是可以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習慣以及人格的,即使是父母在生活中不經意間的一個小動作,也會讓你的...
這對母子在長途汽車行為讓人氣憤,怎麼教育孩子的
近日,在汽車上偶遇一對母子,孩子尚在懷抱,路途遙遠,看著孩子與母親間的親昵互動,我只覺得整個車廂都溫馨了不少。路途過半,母親為餓了的孩子準備零食,這也是稀鬆平常的事,而讓我深有所思的是吃完零食後的事。
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什麼是習慣?從簡單定義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