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士陳美齡說別給孩子報補習班,錢攢起來帶去旅行,你怎麼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網友一:
首先,她是教育博士。
其次,她帶著孩子去旅行一定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再其次,這樣的女性,營造的家庭氛圍一定是學習成長型的,家長和孩子都在學習和進步。
再有,她的家庭經濟基礎一定不錯,不為錢發愁,或者說可以不用為生計發愁,他們在追求的是某種生活。
帶著孩子各種感受,各種閱歷,這些過程都會變成孩子骨子裡的一種「特有的氣質」,如果有條件就應該這樣帶著孩子到處走,到處看,到處感受,到處去經歷,配合各種閱讀,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
別人家的孩子成功的背後都站著「實力強悍而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所以各種雞湯我們都可以學,學其中的精華,但是生搬硬套卻不合適。
說到底,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存在方式,每個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在經濟上、時間上、精力上,更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屬於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的「成功方式」。
網友二:
她說孩子不用報補習班,那是她的孩子不用,需要的話也未必不報,不能拿個例去誤導大眾,家長給孩子上補習班的,有錢一樣該旅行旅行,家長有條件在寒暑假也都帶孩子旅行,但旅行也是放鬆心情,減少學習壓力,培養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增長一些知識,但對高考成績能有多大提高?家長最關注的還是考試成績。
不贊同她的說法,也不是要家長都給孩子報補習班,要根據孩子意願去花錢,如果孩子根本不想去,家長強迫孩子去學,那麼錢一定是白花,必須從學習的主體上自願行為才會有效果;報補習班也要看效果,沒效果的話就必須改變方法,換補習班,找老師分析原因,要有針對性,如果孩子知識某一科的某一部分沒學好,那麼可以找老師就這一部分補,也可以多強化訓練,多做題。
教育博士有多少,她們的成功跟普通家長根本沒有借鑑意義,現實中很多孩子不上補習班的大有人在,沒有哪個家長說補習班沒用,省下錢去旅行的,旅行跟上不上補習班沒關係,不上補習班的,也不一定能攢了錢去旅行,因為錢還有很多用處,上補習班的,家裡有錢一樣該旅行旅行,這是個觀念問題。
網友三:
我贊同這個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光贊同,實際我也是這麼做的,這麼說吧,我兒子不補課省的錢,幾乎都用在旅行上,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週遊世界。
我所說的不補課,指的是語數外等文化課,兒子的活動課也學過幾樣的,淺嘗則止,不求甚解那種的,學過輪滑,跆拳道,羽毛球等。
我是當老師出身的,我知道補課沒啥大用,有很多家長給孩子補課,有兩個動機,第一,成龍成鳳,尤其是難於家長心愿。
第二別落埋怨,這是很多家長的心理。
這裡面也有一個對成功的定義標準問題,什麼是成功?有的家長認為,只有考上北大清華才是成功,於是夾板就給自己套上,鴨子的孩子,偏偏指望他在藍天上翱翔,鴨子的基因就不會生出天鵝,這是基本常識。
所以有的學生打趣到,家長自己成不了天鵝,就下了一個蛋,希望這個蛋能孵出天鵝。
網友四:
舉個例子,兩個人同時向遠處望,一個人站在平地,一個人站在山上,誰看的遠?王安石早就給我們答案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要想看的遠必須「更上一層樓」,你孩子跟陳美齡博士的孩子,是誰站在了平地上?
舉個例子,一個母親在孩子還沒有出生前就會說漢語和英語,你說她的孩子出生後英語水平會怎麼樣?陳美齡博士可以帶孩子去旅行,她可以讓孩子不去補習班,他說的沒有錯,只不過他說的是自己的孩子。
對於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還是自己想想吧!
網友五:
陳美玲說不報補習班,去旅行。
並不是孤立的說的,而是基於一個深厚的基礎而說的。
陳美玲是教育學博士,她的知識、她的認知、她的思維方式、她給孩子帶來的教育資源、她給孩子的家庭環境等等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個深厚的基礎,這些基礎才是她的教育方式成功的原因。
而不是說單獨拿出一兩個方法就能通行天下。
網友六:
我只想說經濟基礎決定了很多東西.她是教育博士,家庭的經濟肯定不差,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否則普通家庭能說出這樣的話嗎?不可能.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確實不錯,但無數家庭連路費都攢不齊,何談到處旅遊呢?無數家庭陷入無窮盡的債務之中,無數家庭入學問題都無法解決.....再好的教育理念擺在面前都將蒼白無力。
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補習,拿什麼面對未來的競爭呢?不說比較,但最起碼的大學總得上吧.可是,目前為止,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上高中,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上大學,競爭激烈到何種程度。
切記:
無論你孩子學習怎麼樣,如果你想去有外國人、大學生的地方,看上面圖右下角,找到水印提示的英語角,那裡有美國人、留學生,這裡會倫敦腔的朋友非常多,歡迎進去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