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孫輩,家庭成長環境還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許多老人都帶孫子,一方面,幫助子女減少壓力;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的晚年有了弄孫之趣。

可是,如何帶好孫子是有學問的,老年人是否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提供優良的家庭環境呢?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對家長說過:「不要認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

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他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

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教育意義。

那麼,老年人該怎樣營造成長環境呢?讓我們從下面的故事看看吧……

孩子是那個小小的你,規則意識要強

我天天在那個始發站排隊候車,常常能夠看到有些家長領著孩子急匆匆趕來,也不排隊就插隊上車。

當然,對此誰也不會計較,因為扶老攜幼的道理大家都懂。

時間長了,我倒發現了另外一個「風景」:

有一位老人領著一位五六歲的小女孩天天排隊上車,中規中矩,任憑別人怎麼插隊,這爺倆就是痴心不改。

有一天,我排在這爺倆的後面,恰巧車很少,我就勸他們破一次例先上車。

可是老人依然不肯,說:「可不能壞了規則。

等公共汽車來了,我和這爺倆一起上了車。

車行才兩站,我又目睹了感人的一幕:這小女孩看到上來一位老奶奶,馬上起身讓座。

車上有人夸小女孩:「小小年紀真懂事!」小女孩昂起頭說:「我爺爺說,小孩從小就要講文明!」我在心裡感嘆:這,也許就是她爺爺說的「規則」的力量吧!

在車上,我與老爺爺嘮起「規則」,他說:「我腦海里常常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那是去年到美國旅遊時看到的。

那天,在斑馬線邊,有個婦人拽著兩個小孩子的手靜靜地等綠燈。

當時路上並沒有車輛通過,只是紅燈在亮,可是他們還是耐心地等,一直等到綠燈亮起他們才過馬路。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自覺?隨行的導遊給了我一個答案,原來,在外國人的思想裡面,特別注意對小孩的耳濡目染。

他們說,不橫穿馬路不僅僅是為了安全,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考慮,就是家長不能給孩子當不守規矩的「榜樣」。

老爺爺的話感染了我。

記得余秋雨有篇文章寫道:每扇打開的窗口都可能有孩子的眼睛在看著。

他們不會生而知之,不會先知先覺,常常,通過這些窗口,孩子們看見了大人在做什麼,在怎麼做,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模仿大人。

所以,大人做任何事情,都千萬得想想窗口裡的那雙眼睛!

沒有適宜的溫度,雞蛋永遠也變不成小雞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正如雞蛋與溫度——沒有適宜的溫度,雞蛋永遠也變不成小雞。

魯迅認為,兒童教育首先要從家庭開始,爺爺、奶奶既然帶孩子,就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對兒童不僅有養育的責任,更有教育的責任。

在一個家庭中,大人對生活充滿熱愛,思想健康向上,處事待人積極熱情,言行正確得體,便會使孩子生活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之中,有利於孩子良好品性的培育。

所謂溫度適宜,就是說,爺爺、奶奶教育孩子應嚴愛結合。

嚴格不是簡單地限制、命令,更不是嚴厲、體罰,「過熱」的溫度,往往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嚴格中應包含著說理、引導和啟發,嚴格要求應與尊重、信任、關心相結合,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寓理於情,情理結合,在親子感情的伴隨下進行品德教育,教他學會做人,把其培養成人。

既不能護短、溺愛、嬌縱,濫用親子骨肉之情,也不能顯示家長的權威,責之過嚴,違背家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

在家庭教育中,爺爺、奶奶要切記:不要因懷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代勞,更不要用「金錢」打理一切。

因為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孩子日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更買不到健全的人格。

適宜的溫度主要來自爺爺、奶奶。

在家庭教育上,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爺爺、奶奶的形象,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環境,所以,要下苦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爺爺、奶奶們只有以自己的「身教」、自己的「朱」色感染孩子、影響孩子,不斷凈化家庭育人環境,孩子們才會在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心理與健康》吳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