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正的母愛,是獨立分離的過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母子關係是繁衍本能賜予我們的禮物,可是,一個母親,卻需要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不斷修煉自己。
在孩子長大時,能否與孩子健康分離,是必修的一門課。
1
在我小時候生活的大院中,有個叫小四的男孩。
小四家有三個女孩,只有他這一個男孩,他媽媽極其寵他。
他媽媽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窩囊,似乎很少和人說話,每天只是買菜做飯。
聽說自從小四長大,開始談婚論嫁後,他媽媽一下變得非常強勢。
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談的兩個對象,小四不聽她的,她就喝藥上吊,鬧得十分凶。
後來小四終於妥協,和他媽媽相中的一個女孩結婚,他媽媽對媳婦很快由愛得要命變成恨得要命。
除了挑撥小四夫妻關係,還常常找各種藉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這裡,不讓他回自己的家。
小四硬要回去,他媽媽就經常找個理由跟過來,晚上也住在小四家。
當時小四住在一間小平房裡,只有一盤小炕,他媽媽就和兒子、媳婦擠在一個小炕上睡覺。
小四的孩子出生後,他媽媽更找出各種理由不讓小四和媳婦在一起。
在孩子兩歲多時,有一天,小四失蹤了,只給媳婦留了一張六個字的紙條:「我走了,不用找。
」
二十多年過去了,小四再沒出現,沒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
他媽媽在他失蹤幾年後去世。
真難想像她在去世前,心裡會想些什麼。
每每想到小四,那個我們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時候天真無邪的淘氣樣,以及25歲時決絕的離去,我都惆悵萬分,嘆息母愛可能是一座宮殿,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母子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2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母子一場,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深情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若母親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本文談及的「母親」,泛指「父母雙親」,只在某些段落獨指媽媽這個性別角色,相信讀者能自行甄別這一點。
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媽媽向我諮詢,她的困惑是感覺和已上初中的兒子越來越陌生。
兒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間門關上,她想多了解兒子,進兒子房間不敲門,事實上是為了查崗而搞突然襲擊。
兒子對此表示很不高興,抗議過幾次,媽媽不聽,兒子就在自己房間的門上貼了一張「閒人莫入」。
當媽的感覺很受傷,她覺得自己努力去愛孩子了,卻成了兒子眼中的「閒人」,心裡備感失落。
她說,我現在會按他的要求敲門後再進入,可是心裡還是擔心,這樣萬一孩子做點什麼事真的就一點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後還怎麼幫助他,怎麼教育他?
持有這樣思維方式的父母,他們習慣於把自己的功能擴大化,不習慣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行為界限。
上幼兒園的孩子獨自在某個房間時,確實需要父母不時地過來關照一下,而一個初中生需要這樣的關照嗎?
喜歡越界的父母總是表現出對孩子的極度關心,事無巨細地關心,其實他眼裡沒有孩子,他只是變相地表達了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儘管都是打著「關愛」和「教育」的旗號,但傳遞的總是令人厭煩的氣息,孩子不會從中體會到愛和教育,只能體會到被侵犯。
3
有自尊的父母不會刻意去抓孩子的什麼把柄,也會羞於面對孩子的窘迫。
他要呵護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養,這樣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間自然營造出合理的距離,開始得體地分離。
所謂「分離」,並不是慢慢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
沒有哪個母親會明確地知道應該從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開始和孩子「分離」,就像她不會發現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長得還高一樣。
成長變化伴隨著孩子的每一天,分離也伴隨始終。
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脫離:脫離懷抱獨立行走,脫離監護單獨外出,脫離供養自己賺錢,脫離支配發展自我,脫離家庭組建另一個家庭。
父母從第一親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讓位給孩子的伴侶和他自己的孩子,由「當事人」變成「局外人」,最後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徹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成長和分離是對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長說的是孩子的變化,分離說的是圍繞這種變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調整。
4
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逐步遞減,角色範圍一點點縮小,這樣才能給孩子的生活騰挪出空間。
在健全的母子關係中,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調整。
不懂得分離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結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對孩子的控制。
他們往往喜歡一邊事無巨細地包辦,一邊抱怨孩子的無能。
這樣的家長,其潛意識並不想讓孩子獨立,他要讓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顯得重要,於是會有意無意地製造孩子的不重要感。
與其說他極愛孩子,不如說他極愛那種對孩子的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帶來的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對自己滿意。
父母如果固執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間,孩子的世界只能狹小,甚至殘缺。
前面那位被降為「閒人」的媽媽其實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她的孩子尚小,且會反抗,敢於公開拒絕家長對他自由的侵犯,說明孩子體內的「自我」還比較強大,他的世界還比較完整。
如果孩子對家長的操控完全麻木了,喪失了對「自我」邊界的守衛,受到的傷害也許是致命的。
我們不缺優秀的父母,缺的是正常的父母!
小寶:曾經有位學生家長跟我訴苦,說她兒子越長大越不肯跟自己交流,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次放學回家就關上房門,有次吵架後甚至在門上貼了一張紙,寫上「閒人莫入」,這位媽媽表示很受傷。聽了她的話之後,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