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教育專家告訴你,如何讓爸爸的陪伴不再是奢侈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勇赫,親子教育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擔任《爸爸去哪兒》欄目顧問,著有《撓腳怪來了》、《奶爸經》、《孩子獨立靠父母》等多本暢銷書。
他是標準的「別人家的爸爸」,他相信孩子的判斷力、尊重她的個性表達,與女兒一同成長,只給予最高質量的陪伴。
150種親子遊戲,玩出新名堂
「我在兩個月的時候,父母就下海經商了,陪伴我很少。
」劉勇赫坦言小時候缺少父母的陪伴,自己比較孤獨,比較不自信,情緒控制能力也不足。
童年的經歷讓劉勇赫意識到,家長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後來我就有個想法,如果我以後有孩子,我一定會多陪她。
」
陪伴不是一句空話,不是等自己有空的時候舉高高,工作閒下來的時候要抱抱,而是用心地研究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時時刻刻鑽研親子之間快樂溝通的方法。
在千慧四歲那年,他為女兒研發了150種趣味親子遊戲。
彩虹隧道、人工摩天輪、攀登爸爸等,道具很簡單,往往是家裡隨手拿起的地墊、手邊的紙杯、吃剩的堅果,然後再加上一個耐心又有愛的爸爸,和活潑可愛的女兒。
當你還在發愁沒有時間陪孩子去遊樂場的時候,勇赫用自己的手臂,為女兒搖出了「爸爸海盜船」。
陪孩子做遊戲,絕不是博得女兒一笑這麼簡單。
邊玩邊學,通過手勢、表演等精細動作,鍛鍊孩子的協調力;寓教於樂,在遊戲中鍛鍊孩子識數、計算、推理能力;快樂溝通,通過語言表達、分工合作,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不走尋常路,只做拓荒者
簡單的小遊戲,就能實現孩子的全腦開發。
為女兒開發的150種親子遊戲讓「猴爸」一不小心就火了,寶媽們紛紛感慨於這位「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爸爸」的陪伴與用心。
但是,你只看見了會玩兒的「猴爸」,只看見了可愛又懂事的千慧,你沒看見他其實在干一件更大的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兒童社會化方向畢業,之後就一直從事兒童教育的工作,從童書策劃,到各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線執教,再到GRC親子溝通課程的自主研發與完善。
10磨一劍,他只幹了這一件事:
專注0-6歲兒童教育,將先進的早教理念帶入到中國的每一個家庭之中。
讓學齡前的孩子能夠在快樂的親子關係中開發自己的機能協調、社交能力、共情能力、創造能力,養成批判思維,學會獨立思考,實現自控專注。
早些年國內對親子早教還未引起足夠重視,親子教育領域不論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都遠落後於歐美國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多多少少會遭到冷遇。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折騰,只因為,他從小就想做點兒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
參與互動,才是真正早教
「早教回歸家庭」是劉勇赫早在10年前就提出的概念。
勇赫說,「只有父母參與的早教才是真正的早教」。
現在有些早教班老師帶著孩子玩,孩子看似隨著音樂搖地樂呵呵,但老師模仿各種語調、繪聲繪色給孩子讀100本繪本,不及爸媽帶著讀一本。
最終影響孩子最深的還是父母,因為你是才是寶寶最喜歡、最在乎的人。
還有些早教班只讓父母聽些大道理,再讓父母說教自己的孩子。
勇赫指出,「從科學的角度來講,0-3歲是服從期,我教家長,家長教孩子沒有錯,但是3-6歲情況就不一樣了」。
「3-6歲的階段,其實是親子共學的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已經能理解與思索、接納與反思家長的規訓。
這時,不論是早教機構的老師教孩子,讓孩子學;還是專家教育家長怎麼教孩子,再讓家長教孩子,都忽視了將孩子當成平等而獨立的個體,忽視了「親子互動」的重要性。
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
「0-3歲的重點是聽媽媽的話,3到6歲就應該培養孩子獨立判斷、獨立思維。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認知結構發展的階段性,很苦惱孩子怎麼越來越頑皮、不聽話了。
到了孩子3-6歲,如果還遵循教育專家講壇教,父母回家只說教的方法,那你就會發現費了大力氣、投入了大把時間精力、還花了大價錢,往往沒有實際的效果。
孩子該不聽話還是不聽話、自己該打罵還是打罵,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教孩子,家長教孩子,孩子永遠都是「學習者」,總在接受教育、接受填鴨、接受大人的想法,從來不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
長此以往,他只會通過哭鬧錶達情緒,而家長只會煩躁,覺得孩子逆反、不聽話。
最後積重難返,形成了親子溝通的困局!
勇赫不做這樣的早教!他的課堂,受眾永遠有兩個:哭鬧而不能自治的孩子;煩惱而不能自拔的家長。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家長和寶寶能聽懂彼此的語言,建立最親近、最和諧的「親子密語」。
不做教導者,只做啟發者
勇赫早已成為寶爸寶媽們心目中推崇的親子教育專家,但他從不以專家自詡。
即使如今他自主研發的課程大受歡迎,孩子和家長都受益於他的親子課程,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個教育者。
「我不是教育者,真正的教育者是家長。
」只有家長才可能在孩子早期成長階段,與孩子真正發生教育關係。
勇赫的課堂,將時間還給家長和孩子,讓家長和孩子在親子遊戲中,通過互動發現親子溝通中的問題與障礙。
他只做一件事:督導。
針對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給出最具實操性的建議,然後督促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去強化這些溝通方法。
別和紀律不好的小朋友玩?
在對女兒的教育上,他也不認為自己是教導者,而是傾聽者、引導者。
「我的女兒上幼兒園,我不干涉她跟誰交朋友。
我只關心她能不能交到朋友。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沾染了壞習慣,勒令孩子只和學習好、紀律好的小朋友玩。
學習好、脾氣好、長得帥的才能當朋友,紀律差的一律禁止。
「當孩子與你分享她的生活時,好多家長會先入為主,認為她交的這個朋友不好,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你替代了孩子反思的環節。
」「我會把分辨朋友好壞的機會還給她,孩子她自己會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一個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完全已經有能力辨別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對錯。
」
我問勇赫,孩子這麼小,你把選擇的權利都給她,她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怎麼辦?「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被一些東西吸引住,孩子愛玩電腦、手機,我愛刷抖音,這不是電腦、抖音的錯,而是一個判斷力的問題。
」
「家長不能一刀切,禁止孩子與這些東西接觸。
而是要讓他們明白什麼事對自己有幫助、什麼事沒有幫助,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勇赫看著我,說「教育孩子,我心裡只有信任和尊重兩個詞。
我信他,你不信,這就是區別。
」
我和他誰更可愛?
「我會鼓勵她廣泛地交朋友。
但會引導她朋友之間交往要有層次,近一點、遠一點。
」勇赫傾聽、悅納,才發現女兒對是非、丑美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斷。
有天,女兒回來,說有喜歡的男孩。
勇赫問她「你為什麼喜歡他呀?」
「因為他特別可愛、特別有趣。
」
「那你不喜歡帥的嗎?」
「我會選擇可愛,不會選擇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勇赫驚訝於,5歲的女兒竟點破了20歲女孩子還想不明白的道理。
「那我和他誰更可愛?」「他比較可愛,不過我以後還是會回來看你的!」女兒說爸爸沒有那個男孩子可愛的那一刻,勇赫也體會到了專屬於老父親的那一份傷感。
編輯: 陳一心
德國虹寶獨家採訪
版權歸「虹寶RainbowFruit」所有
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
商務合作請聯繫虹寶客服
虹寶有話說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用,希望在閱讀後順便【點讚】或【轉發】,鼓勵一下虹寶!虹寶堅持為大家提供健康零添加的寶寶果蔬泥及好懂易用的母嬰知識,寶寶的健康是我們努力的共同動力,虹寶會在大家的支持下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