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節日禮儀」是家風的體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熱鬧、喜慶、祥和的春節里,探親訪友是少不了的節目。
無論是做主人還是做客人,孩子大都在場。
民俗專家和文化學者都認為:兒童的節日禮儀其實質是家風在孩子身上的體現。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
同時,利用春節,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做到「知禮儀」才是提高孩子情商的好方法。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春節的禮儀,讓孩子成為人見人愛的乖孩子,而不成為離開後朋友在網上吐槽的「熊孩子」呢?
提前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該做
其實孩子的禮儀並不是在節日期間養成的,應該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加以指導,所謂的節日禮儀,反映的是孩子平時的家庭教育以及修養。
但節日期間,走親訪友的多了,最能暴露孩子禮儀缺陷的。
因此,春節做客和邀請客人的禮儀要教給孩子。
首先,要告訴孩子,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家庭團聚、休閒和禮儀。
講究禮儀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尊重,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和幫助你,有禮貌、講禮儀不僅讓大家開心,而且反映出一個人良好的教養。
其次,要告訴孩子拜年時具體的禮儀細節:拜年講究穿新衣,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穿戴全新。
如果難以全新,也要整潔乾淨。
色澤上要亮麗,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
還要理髮或將頭髮收拾乾淨整潔。
初一早晨,先向自家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如意。
春節期間,還要到親朋好友處拜年或相邀娛樂。
有客人來時,主動問好,給客人倒茶水。
到別人家做客時,不能隨便走動或翻東西,不能打擾大人談話,玩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過年時與人相遇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吉祥話。
一些人很忌諱不吉利的話,不愛聽見「破」、「壞」、「沒」、「光」、「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告訴孩子在這方面要注意。
對長輩要有稱呼,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尊稱,可事先告訴孩子一會要見的人,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告訴孩子如果親友給紅包要說「謝謝」,不能當面打開看,更不能打開後嫌錢少,紅包回家再看比較合適。
如果沒有紅包,孩子千萬不能索要,要告訴孩子拜年絕不是為了紅包。
如果在別人家用餐,吃飯前請長輩先入座,人到齊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會開始後方可開吃。
小孩也可以端飲料敬酒,送去祝福。
吃飯前要幫助家人布置桌椅、拿碗筷、端菜。
吃飯時不東張西望,不大張嘴,不發出響聲,如果咳嗽須轉身向後。
碗裡有菜不再夾菜,不宜連續夾一個菜。
夾菜時要看準了再夾,不能亂撥。
飯畢碗中須不留飯菜,桌面、地面也要乾淨。
如果自己先吃完可問候退席,如:「我吃飽了,大家請慢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父母要事前教給孩子禮儀細節,千萬別當眾指出孩子的不恰當舉動,要知道孩子也有面子問題。
孩子學習也要有一個過程,太小的孩子告訴他較繁雜的禮儀知識也不能完全掌握,但是基本要做到
3到4歲時學習說「你好」、「再見」、「請」、「謝謝」。
4到5歲時學習使用「對不起」,不在嘴裡塞滿食物時講話。
5到6歲時學習在公共場合舉止得體,不旁若無人大聲叫嚷,使用禮貌用語,守時,儀表整潔,學會做客和接待客人,尊重老人。
兒童文明禮儀要以規範兒童日常起居為主,從細節處入手,反覆練習,從而形成習慣,養成習性。
如果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都能做到這些,在節日期間的待人接物不會出現大問題。
尤其要注重敬老禮儀
在節日中需要尤其重視的是敬老禮儀。
敬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人把尊敬老人提到了安邦治國的高度,將其納入社會制度的範疇,做出了種種細緻的規定。
在我國的傳統社會裡,敬老是和「孝」的觀念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敬老愛老的禮儀教育,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可以鍛鍊性格、掌握知識。
在家裡,孩子對祖輩要尊敬愛戴,長幼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特別親密。
反之,孩子說話粗言惡語,頂撞老人,其實這不是小事,如此愈演愈烈,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粗野、蠻橫。
對孩子進行敬老愛老禮儀教育可參考以下幾點:一是敬語。
見到老人時,要有禮貌地打招呼、行禮問好,用尊稱稱呼老人。
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回家或外出時,應主動向家裡的老人打招呼和表示問候,不要見面不說話或悄然離去,這都是不禮貌的。
二是禮讓。
在公共場所遇到老人時要禮讓老人,比如走路時讓老人先行,排隊時把老人讓到前面,在公共汽車上主動讓座,上下車時主動讓老年人先上下。
三是聽話。
聽從老人的正確教導,不任性,與老人有不同的意見要多溝通。
有空時,陪他們說話、聊天,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四是謙恭。
和老人相處時要面帶微笑,忌橫眉冷目;謙恭在理,忌趾高氣揚。
視老人的需要,端茶倒水,及時幫助。
同老人說話時,目光正視對方的面部,忌左顧右盼、心不在焉。
文明素養,家長以身作則
有時候孩子出現不合文明禮儀的表現,並不是有意要違反規則,而是相應技能不發達所致。
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以身作則。
如果要求孩子做到這做到那,而自己則不遵守,那麼,孩子也不會遵守。
特別是孩子聽懂大道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特彆強,容易在家長的影響下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言行示範,必要時可用語言提示孩子可以那樣做。
時間長了,孩子自然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
當孩子進行文明用語和行為文明時,家長要加以表揚,有時也可進行物質鼓勵,讓孩子明確認識到文明禮儀是應該遵守的,是在尊重別人時,自己也得到素質提升並被認同。
文/記者 晏菲
孩子該知道的春節禮儀
●行動的規矩
非常簡單:不要做傷害自己的事,不要做嚴重影響他人的事。
春節期間的特殊問題是,經常會進入陌生環境,接收到較多刺激,孩子容易興奮,家長要用一些方法來增進他的控制力——但絕不是呵斥,呵斥也是一種強烈情緒,反而會加劇孩子的情緒波動。
可以用一些約定好的小動作、小遊戲,比如數顏色遊戲、拍手遊戲,讓孩子安靜下來。
●祝福的話要多說
一歲左右的寶寶會說的話還不太多,爸爸媽媽們可以事先教會寶寶用手勢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兩歲以上的寶寶就可以教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和祝辭。
有些寶寶的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爸爸媽媽還需多多體諒。
●接過紅包要致謝
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寶寶們要雙手接過並向長輩們說聲謝謝。
如果寶寶太小還不會做,爸爸媽媽可以扶著寶寶的手,雙手接過紅包,然後帶著寶寶一起說「謝謝」。
●紅包不可當面拆
2歲以下的幼兒,不會知道紅包是什麼,只要告訴他別人給他時,要說聲謝謝,然後放進自己口袋或給媽媽。
寶寶稍懂事後,要事前跟他們說好,接過紅包,千萬不能當著客人面拆開,最好的做法是馬上把紅包放到爸爸媽媽的袋子或寶寶自己的袋子裡。
●好吃的東西別獨享
大人一般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
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
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好東西大家都喜歡,所以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
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
」
●用餐衛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飯喜歡挑來揀去,家長們要記得和孩子說:「吃飯時,我們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準那塊就夾,不要翻來覆去,那是非常沒禮貌的表現。
吃完飯後先離席,要有禮貌地說:「請大家慢用」。
●對待客人要親切
有客人時,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進屋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給客人倒茶水等。
●大人講話莫插嘴
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主動問候說聲謝
領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
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
●他人東西別亂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告訴孩子隨便亂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書,一定要經過主人的同意。
在自己玩時記住不要打擾大人談話,玩過之後,記著讓孩子把東西放好。
●主動分享別吝嗇
當有小客人時,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會讓小客人格外開心。
客人走時家長可以領著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長可以和孩子說:「和××說再見,有空再來!」即使是家長教孩子說的,從孩子嘴裡說出來也會令客人感到快樂。
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後,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
●和睦相處要忍讓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是小皇帝,家裡沒人跟他們爭奪什麼。
可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家裡做客,或者有孩子來自己的家裡做客,情況就不同了。
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間常會鬧個不愉快。
春節期間正是教育孩子與人和睦相處的好機會。
因為他將來長大了,也要具備謙讓、團結的品德。
趁春節帶孩子做客其間,教育孩子交際禮儀,讓孩子年齡多一歲,懂事多一點。
這9個關於春節的禮儀,當家長的一定要教給孩子!
春節是一個充滿歡樂和快樂的節日,這一天,我們會見到許多很久不見的親人,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大家一起吃飯,一起飲酒,一起開開心心團團圓圓,那麼,作為家庭的一員,和孩子相關的春節禮儀有哪些?快來...
春節是教育孩子的「黃金7天」,家長你抓住了嗎?
春節時期,大家都會走親訪友,但是如果這些禮儀沒有的話,孩子會很尷尬。同時春節也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孩子會遇到很多的陌生人、不同的事情和朋友,這個時候最能看出孩子的教養和品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