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嗎?怎麼解決拖延症(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拖延症」是一個廣受熱議的詞,做事拖拉,總是在原定計劃下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一件事,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上了「拖延症」。

其實,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而拖延症並不是朝夕形成,拖延的習慣有可能是從小養成的。

認識成因 孩子是否缺乏自主性

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大多望子成龍,除了學校的課程要抓緊,課外更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家長几乎幫孩子包辦了一切,「孩子如果缺乏自主性,那麼在要求他一個人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拖延。

」南寧樂恩教育諮詢顧問寧貞琳說道,拖延症的成因,除了家長包辦一切這一點,也有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是拖延症「患者」,有的父母自己上班都遲到,然後作息也不規律,直接就會影響孩子也形成拖延的習慣。

除了家庭因素外,也有可能孩子在學校里接觸的同學也有拖拉的習慣,在校環境也會影響習慣的形成。

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家長要想孩子從小杜絕拖拉的習慣,首先就要找對成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磨蹭的行為會用簡單的責備甚至打罵來應對,這樣並不能真正杜絕孩子的拖延,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真正問題,比如說在家裡,如果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在一旁看電視,那孩子的注意力肯定會被分掉,你轉頭看他,那麼久都沒做完作業,其實是你影響到了孩子。

家長應該儘可能地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並且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包辦,應該多考慮孩子自身的情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拿主意。

適當體驗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階段,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早上總是起不來,媽媽在一旁叫了N遍,但還是完全不奏效,每天起床都是磨磨蹭蹭。

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可以試一試某一天不再催促孩子起床,最後遲到了被老師批評的話,孩子自然就知道拖拉帶來的不良後果,到時候再跟他好好地說道理。

當然,這樣的「體驗」不能經常用,用多了難免對孩子造成一些打擊。

而同樣的叫孩子起床問題,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自己梳洗完畢,然後叫孩子起床,叫了幾聲,沒有反應,媽媽去忙早餐。

過了10分鐘,回來發現孩子還沒有起床,一看時間,恐怕是要晚了,媽媽就把孩子拉起來,然後趕緊把衣服給孩子穿上,然後一邊穿一邊嘮叨:叫你早點睡你不聽,馬上就要遲到了,說了多少遍也不聽。

同樣一個孩子,還是不想起床。

另一位爸爸是這樣做的:起床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後看好時間,輕輕搖醒孩子說:寶貝,早上好。

這個時候孩子會含糊地說一聲:爸爸早上好,然後倒頭就睡。

這時候爸爸在他耳邊說:你還可以睡10分鐘,然後就要起床咯。

隨後,爸爸去準備早餐,10分鐘後回到床邊,把孩子抱起來,正式擁抱一下,然後告訴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邊。

然後告訴孩子,希望你15分鐘內穿好衣服洗臉漱口完畢,然後爸爸去擺放早餐。

10分鐘後,孩子坐到了桌子邊,開始早餐了。

同樣是起床問題,上述的兩位家長方式方法都不一樣,而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後者的方式肯定更好一些,給孩子充分的尊重,並告訴他在什麼時間內要完成什麼事情,而不是報以簡單的責備和嘮叨,家長可以與孩子多分享關於珍惜時間的一些案例,並且多鼓勵和獎賞孩子,少一點批評,少一點對比。

如果家長總是習慣性地把孩子與別的孩子作對比,總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覺得,反正我也做不好,乾脆不做了,這也是拖延症的成因之一

杜絕拖延症

家長要做好榜樣

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高效的習慣,杜絕拖延症,家長首先就要做好榜樣,寧貞琳介紹,家長除了自己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珍惜時間、做事高效不拖拉的習慣外,家庭教育方法一定要統一,「特別是有時候祖輩會寵溺孩子,父母與祖輩一定要統一一個標準。

」 寧貞琳還建議,家長可以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鼓勵,「特別是小學階段,不要太在意成績,只要孩子快樂,可以養成良好習慣就行。

」 寧貞琳說道。

除了做好榜樣,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體驗高效帶來的好處。

現在孩子們課外時間不多,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事情,然後給孩子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