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你會訓斥他嗎?好父母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父母眼裡,孩子有些在成人眼裡「不合規」的行為,在小時候可能被認為是可愛;但稍大一些,則會被認定為壞毛病。

面對這些壞毛病,父母該怎麼辦?

通常,父母都比較注重孩子的生理需求,十分關心孩子吃得好不好、身上干不乾淨、穿得暖不暖和玩的地方空氣是否新鮮等。

但蒙台梭利認為,在幫助孩子健全發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視的,就是人性的特質——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

對錯誤的態度

事實上,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不了解,我們一般只會看到孩子出於自我防衛所表現出來的,諸如,哭泣、尖叫、不當行為、害羞、不聽話、說謊、自私和破壞東西等。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所表現出的壞毛病,就是他們的本性,那麼,可能就會犯大錯誤。

比如,一個3歲的小男孩,興高采烈地幫父母拿碗筷,卻一不小心打碎了碗,因而遭到父母喝斥,顯然打碎碗並非他的本意。

即使父母沒有喝斥,但卻阻止他再次拿碗,顯然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因為只有練習才能讓他的手變得更加靈活。

同樣,如果父母凡事都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就可能認為有責任用嚴厲的懲罰方式改正孩子的毛病,進而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傷害。

太多的規矩

在成人眼裡和所定下的規矩里,孩子總是孩子,他們總好像有犯不完的錯誤。

因而,父母也總是習以為常地、毫不留情地批評孩子所犯的錯誤。

其實,就像成人不喜歡在有太多規矩的單位工作一樣;孩子也不喜歡受太多規矩約束,這會阻礙和干擾他們的發展。

比如,有些父母和老人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總是不停地嘮叨,穿衣、吃飯、走路、玩耍等等,每天喋喋不休地在兒童耳邊提醒,結果導致兒童叛逆的性格。

「愛之深,責之切」的後果,可能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營造環境改變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扮演看守員的角色,而不是監督員或執法者的角色,應該做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不受大人監督、不會被大人命令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環境。

比如,父母會發現,幼兒園的孩子要比入學後更快樂,因為生活在主要以玩耍為的氛圍中,孩子們感受不到壓力,更多地自由。

但這並非意味著,父母應該放縱孩子的行為。

正如幼兒園玩耍有規矩一樣,兒童更應是父母引導的、有條件限制的自由環境。

比如,假設孩子不按時或好好吃飯,只需餓上一頓就會讓他改正毛病;假設孩子不按時睡覺,每天到睡覺時間,父母調暗燈光,對孩子吵鬧玩耍的行為不予理睬,經過幾次,孩子就可能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

或許,父母會擔心孩子受冷落不忍心,但相比養成好習慣而言,有些犧牲是必須的;否則,溺愛下的孩子一旦走向社會,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而且父母無力解決的困難。

更多育兒問題,請關注「嗨寶寶」頭條號或「嗨寶寶育兒」公眾號(hiangel_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