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這樣帶娃,最後受傷的一定不只是孩子(家長必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你心中,10歲的娃娃應該過著怎樣的生活?

相信下面這個小姑娘會顛覆你的認知!

她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呢?

先看看她媽媽的朋友圈吧!

當很多孩子還在被家人寵成「小皇帝」、「小公舉」時,這個10歲的孩子卻能體恤父母從事醫生工作的辛苦,每天放學自己回家,買菜、做飯也全都一個人搞定:

買菜

切菜

做飯

(以上圖片來源:海寧日報)

這個獨立又懂事的小女孩,贏得了網友的滿屏稱讚,其背後的家庭教育也引發大家的深思。

因為,與小姑娘爸爸媽媽的「放手」相比,我們身邊更多的是這樣的父母:

孩子小時候,他們總是說「你還太小了,這個我來吧」;

孩子長大些,「這麼累的活交給我們,你專心學習就行」;

孩子成人後,「你工作這麼忙,我來幫你做家務」;

他們總覺得孩子不容易,能幫則幫,但當孩子不感激時又忍不住心寒、抱怨……

然而,這樣的孩子成長軌跡卻可能變成這樣:

小時候,買玩具,找父母;穿衣服,找父母;吃好的,找父母;零花錢,找父母!

成人後,買房子,找父母;買車子,找父母;沒工作,找父母;帶孩子,找父母!

他們一邊依賴父母,一邊卻又嫌棄父母沒有知識、沒有存款、不會帶娃……

這不就是最悲哀的親子關係模式嗎?你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卻認為理所當然;你感嘆孩子不上進、不懂感恩,卻忽略了你早就在無形之中扼殺了他的孝心以及人生的諸多可能!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與孩子將來也走上這種可悲的「惡性循環」,那麼,在教育孩子時,請警惕以下這些教養方式!

01錯誤一:輕易滿足孩子

當孩子想要喜歡的糖果或零食時,你是否會爽快地買給孩子?當孩子因為貪睡不想去幼兒園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幫孩子請假?

如果孩子總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麼這就會無形中給他們一種心理暗示:生活中是沒有挫折的,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有收穫。

長此以往,孩子將難以見識生活的本來面貌,他們很容易憑藉弱小去尋求庇護,從而失去自我發展的力量,難以直面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02錯誤二:給孩子特殊待遇

你家寶貝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否總是高人一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比如獨享最好的食品;過生日,一定要辦全家最隆重的生日宴等。

孩子雖然需要呵護,但從整個家庭的結構來看,他也是普通的家庭成員。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特殊關照之下,很容易讓他們獲得一種意識:在這個家裡,我就是中心,大家都應該圍著我轉,我的意志就是他們行為的指南。

這樣的孩子習慣於高人一等,容易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也不會關心他人。

03錯誤三:過度關注孩子

孩子在家裡,你是否會禁止他玩這個或那個,唯恐有什麼閃失傷了他們?孩子去幼兒園,你是否會因為害怕孩子受到別人「欺負」,而不讓他與某些孩子玩耍?

這類家長因為過度關愛孩子,總是試圖擋在孩子身前,時刻準備著為他們掃清障礙。

殊不知,你的過度關注不僅會阻礙孩子的探索,妨礙他們個人能力與獨立意識的發展,還可能讓孩子陷入自我壓抑的狀態,喪失自信,變得沉默寡言,不善於與人交往。

04錯誤四:事事包辦代替

早上起床時,你是這樣的父母嗎?一邊匆匆忙忙幫孩子穿衣穿鞋,一邊手忙腳亂鋪床疊被,然後還要幫孩子整理書包、提書包,接著送到幼兒園……

有的家長也許是性子急,認為孩子動作慢,不如自己動手;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小,磨蹭是暫時的,先包辦,等他長大了再培養自理能力也不遲。

然而正是由於家長事無巨細地包辦代替,孩子漸漸習慣了依賴他人,錯失了能力養成的重要機會。

這樣的孩子,沒有獨立性,甚至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長大後也容易過於依賴父母。

05錯誤五:無原則袒護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你會如何教育孩子?當孩子因為不順心而以哭鬧、撒潑來要挾你時,你會妥協和遷就嗎?

有的家長,特別是老人常常會沒有原則地袒護孩子,比如:犯錯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老人站出來:「你小時候還不如他呢!」這種「護短」行為不僅會蒙蔽孩子辨別是非的眼睛,而且容易讓孩子養成逃避責任、沒有擔當的性格,在他們心中播下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過:「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身為父母,我們既要讓孩子感到滿滿的被愛,又要幫助他成為獨立的社會人。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激烈競爭的社會中,風雨無阻地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