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罵,孩子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有這7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

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1、爸爸媽媽吵架了、發脾氣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2、考試成績

而且這話出現絕對,不止,一次,好像大人們見到小孩子再也沒有別的話可說了一樣。

你說你讓孩子怎麼回答:

要是考得不好,你這不是往孩子傷口上撒鹽嗎?

要是考得好,人家一講,你又馬上說不要驕傲。

人家不說話吧,還惹得孩子被家長罵不禮貌!

3、不平等的待遇

「我是姐姐,有一個弟弟陪伴我一起成長。

小的時候,媽媽總是很偏心,有好吃的弟弟先吃,好玩的弟弟先玩,我每次都不開心,媽媽也沒有看在眼裡。

現在我和弟弟都長大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

弟弟說,姐,我知道你小的時候都讓著我呢!現在弟弟有好的東西就會給我寄,時不時上微信噓寒問暖。

但是我仍然忘不了媽媽的偏心。

」網友@青山湖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5、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

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6、鼓勵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一個在成長中的人,他的能力還在培養之中,而他的價值觀也在建立之中。

就是說我們的孩子不會自動把事情做對,他出差錯是完全正常的。

當孩子是因為能力問題把事情做錯了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把事情做對的技巧。

並通過鼓勵把孩子從挫折感中拉出來;當孩子因為不知道什麼對錯而把事情做錯了時,家長應該及時幫助孩子分清是非,並用鼓勵把孩子從迷茫中解救出來。

7、強迫孩子當眾表演節目

基本上只有不超過20%的孩子喜歡當眾表演,大多數的孩子都並不喜歡當眾表演,如果孩子表現出害羞或不想表演,請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們不慫恿別家孩子表演,也別催自家孩子表演節目,孩子不是生來逗人玩兒的,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意願,請尊重他們吧!


每周微課是專業的媽媽學習平台,每周邀請一名專業的育兒專家進行線上的輔導,現在有聲電台全部上線哦,在喜馬拉雅、荔枝FM平台搜索每周微課,就可以免費收聽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