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式教養:終結孩子「不是暴君就是奴隸」的宿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構主義教育:不打不罵培養自尊自律獨立的公民

原創 直論育道 微信公共號 meetyudao

問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你們家孩子「怕不怕」誰?

我知道很多家裡孩子雖然貴為「小皇帝」「小公主」,其實是"怕"一個人的——要麼怕爸爸回來打,要麼怕媽媽罵,要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

一句「你再不……,我就去告訴你們x老師」立馬就能起到我們小時候「狼來了」的震懾效果。

你在點頭微笑嗎?

一方面,有一"怕"確實很有用,因為這可以成為你處理不了孩子行為問題時最後的殺手鐧;但是另一方面,平心而論,這樣好嗎?讓孩子從小就「怕」一個特定的人或物,不僅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傷害孩子的自主和自尊。

最要命的,以此教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了還會在強勢者面前奴隸式習慣性的「怕」和服從。

與此同時,一旦自己大權在握或在下屬、更弱勢者面前,往往又表現出暴君式的獨斷和專橫。

這並不是我們任何一個家長想要的結果,對不對?

謝天謝地,我們的建構式教育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如此,而且正是追求與之截然不同的目標:

建構式教育注重孩子的自尊、道德自律、道德自主和自我規訓,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追求將孩子培養成有責任心的、友善的、有價值的公民


為什麼教育孩子一定要先明確一個長遠的教養目標?

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姓,教不得法等於零」。

作為家長,我們沒有任何人會對孩子有壞心,我們都想把他培養教育好。

但是,理想雖然豐滿,現實往往骨感,反倒是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南轅北轍的故事卻不時在上演——

首先,良好的初衷未必會導致良好的結果。

只有明確目標,才能將初衷明晰化,而明確的目標有利於結果的達成。

教養孩子就像一場曠日持久馬拉松,作為父母的你一定深有體會。

在這場持久又艱苦的長跑中,如何支撐到底?日本著名的馬拉松冠軍高橋尚子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啟迪:每次賽前她都會去「踩點」,先將目標分解和明晰化——這裡有個商店,再過5公里有個小橋,再過6公里有棵大樹之類……當別人還在氣喘吁吁對終點完全心裡沒數時,她很清楚只要衝過商店,下一個目標是小橋,再過大樹……就這樣相對輕鬆地達成了目標和結果。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有良好的長期目標,但是往往「走著走著就忘了當初為何出發」,或者是事到臨頭時為了息事寧人、為了儘快擺脫尷尬局面的短期目標而遷就孩子或爺爺奶奶,因此而背離或背棄了長期目標。

(比如,很多家長知道也認同要為孩子立界限,這就是一個長期目標。

但是,因為家裡來了客人、因為在大眾廣庭之下讓孩子鬧得下不來台,立馬就把自己的原則丟到爪哇國而向孩子的無理取鬧屈服了,最終不僅背離了自己的長期目標,而且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示範和榜樣,讓自己以後堅持原則的效果大打折扣或完全失效。

最後,正如布查特所言:目的和手段是不可分離的。

目的決定手段,我們的規訓方法必須根據我們的目標來確定。

不確定目標而去談手段,那就只能是目前各大網站、各個幼教機構等的各種辦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千個師傅千個法」了。

而不遵循一貫理念的「千個師傅千個法」,其直接後果是不可避免地影響和損害我們追求的長期目標,在實踐中也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那作為建構式教育者,我們認同的目標是什麼呢?是培養自尊、自我規訓、道德自律、道德自主,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及成人)。

自尊與互相尊重

先釐清一下概念:自我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的認知,而自尊則是指我們對上述這些內容的感受。

很多人對此會嗤之以鼻,這種概念和話題有什麼好講的?其實不然。

就像前面「要聽話才乖」、「怕某人」所表現的,兒童常常被我們成人用大人絕對不能忍受的方式責備、忽視、欺負和賄賂,這往往都連帶的損害孩子的自尊。

我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居高臨下教訓孩子,所以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先生半蹲和跪下來同孩子對話,我們都非常震驚,甚至懷疑他是在作秀。

其實,蹲下來,把自己放到和孩子一樣的高度,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心理上對孩子的尊重。

事實上,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過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兒童得不到尊重,那麼他們也不會尊重他人。

互相尊重是有效規訓的前提。

如果你總是奚落孩子或給她貼標籤,那麼任何規訓都可能變成懲罰。

當然,首先這些就不是尊重人的做法。

比如,看到孩子把一些東西弄掉灑了,就說孩子「馬虎」;看到孩子將積木撞倒了就說是「毛手毛腳」,這些標籤都有損你管教的教育價值。

其實,孩子可能只是生理髮展水平沒達到(精細肌肉發展水平不夠導致她無法把東西抓好),或者心智發展水平不夠(只為了飛奔去擁抱玩具熊而忽視了他面前的積木),他並沒有考慮它是不是問題行為或造成了什麼不便。

此外,如果你表達方式和態度不對勁,你也別指望講道理就只是單純的「說理」。

當你拖著高高的音調,怎麼掩飾話語中的憤怒和厭惡都還是流露無疑噴薄而出,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這樣的話,你再精心選擇的詞語所表達的意義也被你的情緒蓋過了。

此時,孩子不會注意你言論的對錯和他的對錯,他只會以情緒pk情緒。

當你對孩子說話時,請仔細想想:你的話是他們想聽的嗎?或者,你是不是在示範或教他們,熟練地用一連串的命令和批評,像《天龍八部》里的姑蘇慕容氏那樣對你「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自律和道德自主

比起僅僅強制規定不許做什麼,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明智地選擇,何種情境下,自己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怎麼做。

對她們而言,學會作出明智地選擇與僅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間迥然不同。

我們並非提倡不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

相反,我們提倡應該幫助孩子理解,為何某些行為比其他行為好;也幫助孩子在即便成人不在場「敦促」他們做出正確選擇的情況下,也能自行選擇令人滿意的行為方式。

只要他人在替兒童管理他們的行為,孩子就會本能地依賴,就不能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

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如果孩子自律差,那麼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遠離壞的都缺乏內在動力,自然效果不佳;如果孩子沒有學會關心他人、做事有原則、有責任心,那麼他們再學什麼內容、考多高的分都無關緊要,因為他們註定今後難以和同學、同事、伴侶相處融洽,他的生活也將因此而布滿荊棘。

此外,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感到,孩子將來的協調領導能力、帶領團隊的能力,也即關乎他終生成就的性格和情商,全賴於家長和學校必須指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協商。

事實上,現在很多小學老師們反映,課堂紀律已經成為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那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社會交往技能匱乏的孩子越來越多,學校所面臨的這一挑戰也逐年增長。

而各個公司、企業的主管們也越來越多地抱怨,新來的實習生和同事,遠不如自己當年那麼好學和「懂事」,主動給他們講解和交代的知識、經驗和屬於新人自己事情往往都沒記住、沒辦好,嚴重缺乏自律——而當初他們(抱怨者)入職時可是自己主動去同「老鳥」們搞關係獲取經驗和知識的。

所以,建構主義模式強調和追求道德自律:自己做決定、表現出負責任的行為,關心自我利益的同時兼顧他人的利益和權益。

這裡順帶提一下,獎勵和懲罰不能達成這個目標。

(儘管現實生活中很常用。

我們前一篇《就這樣徒勞無功》里已經以喜劇兒童電影《小淘氣尼古拉》裡面的幾個例子作了圖說。

自主是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來管理和指導自己的行為,從某方面講它和自律有類似之處。

一個道德自不主的人,當沒有外部控制時,其行為就有可能不負責任,(很多剛上大學第一次住校的學生都如此,由於缺乏規劃自己在學業、遊戲以及玩、睡眠之間平衡的經驗,一些大學新生往往迷失,我知道不少這樣的例子,入學分數很高大一掛科卻非常多)。

為什麼不主張通過獎勵懲罰來呢?因為它們對促進自主發展不利。

比如,孩子完成作業,你就獎勵一顆小星星,那麼孩子可能就會被獎勵所控制;如果孩子說謊你懲罰他,他可能僅僅只是學會如何逃避懲罰。

你還不如直視他的眼睛,用喜愛和懷疑的口吻說:「我不能相信你說的話,因為……,我希望你坐下來想想,下次該怎麼做和說才能讓我相信你。

」這有助於兒童與成人間建立關係,從而使孩子逐漸從內部建構,從而形成誠實的價值觀。

如果幫助孩子建立了關於誠實的重要性的信念,那麼他即使在重金懸賞的國王面前也不會撒謊——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如此也。

——---華麗地分割線—————


預告下一期:建構主義者採取的教導原則和方法

為了達成道德自律和自主,作為建構主義者,在處理孩子各種行為問題時,規訓方法涉及以下這些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1.成人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的關係是道德自律發展的基礎

2.成人要盡力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是可取,或不可取的。

3.成人要儘量為孩子提供適合其年齡的選擇,並支持他們自行解決問題,這既是尊重孩子,也是教孩子思考和幫助他們理解的方式。

4.當不可取的行為發生時,你的規訓必須儘量針對行為產生的原因,否則治標不治本。

借鑑當醫生時的經驗,我所推介的教養規訓模式實質上是一種「對症下藥」的診斷式模式——針對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的各種不同原因,提出相應的指導和規訓辦法。

因為行為表現雖然一樣,就如很多疾病的症狀是一樣的,但是原因不同(病因不同)則應對方法迥然不同。

建構性規訓鼓勵孩子儘可能多地自己做出決定和選擇。

這有助於從他們的錯誤和成功中學習。

換句話說,你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學習怎樣做出明智的選擇,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出所有選擇。

讓孩子做出拙劣的選擇,既是艱難的,也是必要的。

不管年齡多大,人們學到的最好的經驗教訓都是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中來的——特別是分析自己的錯誤,反思自己的錯誤。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吃虧和受挫之後,想想從小到大的那麼多「老生常談」——我們那麼多次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其實家長和智者都曾經一次又一次提醒過你,但你不還是自己體驗認識才能體會和來得深刻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父母的18個教養建議,每句都值得珍藏!

說句實話,做父母是件挺辛苦的事。最辛苦的在於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也沒有任何實習機會,一切都得靠自己學習與成長。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這個世界也不會有標準的教養方法,都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