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孩子摔倒了 --如何撫慰受傷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摔倒,父母該如何做,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有人說要讓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來,也有人說要趕緊抱起來,還有人說要安慰孩子,同時讓孩子學會安慰讓自己摔倒的地板,各種說法都有,各種做法也都有,可是,還是時不時有人會產生各種疑問:「我這樣做對嗎?會不會顯得太冷血?」「我這樣做會不會慣壞了孩子?」「我這樣做是不是太矯情?這樣適合養育男孩子嗎?」
一個簡單的養育行為背後隱藏了父母們無數的擔心和焦慮,大家想到了這些想到了那些,甚至想到孩子成年以後的事情,唯獨沒有想到的是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孩子摔倒時,他需要什麼?如果他需要父母的安撫,那麼父母就應該過去安撫;如果他不需要父母關注這件事,那麼父母就應該淡然處之。
也就是說,孩子摔倒後父母怎麼辦,不是由父母決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心理需要決定的。
每次我跟人講這個觀點時,都有父母大吃一驚,有種對孩子失去控制的感覺:「什麼?我抱不抱孩子是由孩子決定的?那孩子還不反了天了?那他還不被慣壞了?」
孩子到底會不會因為父母聽從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被慣壞呢?我們分析一下孩子在摔倒的時候可能有什麼樣的心理需求。
孩子摔倒後,第一種需要是關心和愛。
孩子摔得很痛,這時候他本能的反應就是找媽媽,想要媽媽來安撫自己,如果媽媽看到他摔倒了,非常關切地把他抱起來,給了他關心和愛,孩子會很滿足,痛也不覺得那麼痛了,這個內心得到滿足的孩子有了足夠的力量繼續探索世界,這時候孩子處在一種滿足、快樂的狀態。
相反,如果媽媽這時不顧孩子的需要,非要讓孩子自己站起來,或者冷血地任由孩子哭泣,孩子內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懷疑父母到底是不是愛他。
孩子接下來做出的一個舉動必定就是「索愛」,通過哭泣、求抱來贏得父母關注。
如果父母還是嚴厲要求他或者漠視他,不給予他所需要的關心和愛,孩子下一步就會通過所謂的「不當行為」來試探父母了,比如打架、扔東西,或者黏媽媽。
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在告訴你:「我需要你們愛我,我需要安全感」。
遺憾的是,越是孩子行為發展到後面,就越難贏得父母真正的關注,孩子的心理饑渴也就越嚴重。
也有媽媽反映,自己的孩子真的只是被小小地絆了一下,可他就是要媽媽抱著,而且抱著就不下來了,這個媽媽認為,這種行為如果出現一次兩次,可以說是孩子在撒嬌,可是如果他每次都是這樣,恨不能像個八爪魚一樣攀著媽媽,那可不就是被慣壞了嗎?
這種孩子是被慣壞了嗎?一個孩子想要媽媽抱,不能隨時提出來,不能隨時得到滿足,居然要通過摔跤、黏媽媽來得到滿足,成人不應該反思嗎?摔跤然後借摔跤之機求得夢寐以求的擁抱,即使媽媽厲聲呵斥也不撒手,這個孩子的心理饑渴是多麼的嚴重啊,媽媽應該感謝孩子給了自己這樣一個彌補的機會,應該好好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有問題就貼上標籤,說孩子被「慣壞了」。
孩子摔倒後,第二種需要是自己的空間。
有些孩子摔得並不嚴重,或者是即使很痛,但他的注意力卻在別的事情上面,他根本就沒有把摔倒當回事,那麼這時候他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別人去關注他摔倒這個事情。
這時候父母順其自然,不理會孩子摔倒,會把孩子慣壞嗎?這個擔心應該是很荒謬的吧?
順其自然,對孩子放手,這個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易,有很多的家長做不到。
不信你可以觀察一下,多少父母在孩子摔倒後,即使知道孩子沒事,知道孩子不想要聽自己嘮叨,卻仍然控制不住嘮叨孩子:「叫你慢點跑,你看你摔倒了吧!」哪怕孩子已經跑遠了,依然能聽到父母的喊聲:「你慢點,別又摔倒了!」仿佛只要說了這句話就算是盡到了做父母的義務一樣,也仿佛只要說了這句話,孩子就會因自己的提醒而不再摔跤一樣。
還有些媽媽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當孩子摔倒後,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第一件事就是衝上去抱著,用無比悲傷的語氣安慰孩子。
我曾看見有個媽媽在孩子摔倒又爬起來跑走以後,一個勁兒追上去問:「你要不要緊?要不要我抱抱?來,我抱抱,哎呀,心疼死我了,寶貝,媽媽愛你啊!你可不能有事啊!」
孩子不耐煩地想要掙脫她,可是這個媽媽沉浸在自導自演的場景劇中不能自拔,這時候擁抱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道枷鎖,這種擁抱完全是媽媽自己的需要,可以說這個媽媽愛的不是站在她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而是她想像中那個受傷的孩子。
從孩子的這兩種心理需求來說,無論我們順應他們的哪種需要,都不可能把孩子慣壞,事實上,孩子不會因為父母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被慣壞。
那些所謂被慣壞了的孩子,都是長期被父母忽略了心理需求的孩子,父母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出於愧疚,又通過各種物質產品和無原則的遷就來補償,這樣,孩子長期處於心理饑渴當中,學會了利用父母的愧疚進行各種索取,這才有可能被慣壞。
在對待孩子摔倒的問題上,我也曾經走過彎路,我一度使用「選擇性忽略」的方法對待,當孩子摔得不嚴重時,我會假裝看不見;如果孩子哭出了聲或者是眼神和我對上了,我就會過去安慰他。
因為我當時的想法是要讓孩子知道:媽媽很愛你,如果看到你摔倒,媽媽會第一時間給你安慰的,但媽媽不能時刻跟在你身邊,如果你摔倒時,媽媽沒看見的話,你需要自己爬起來,安撫好自己的情緒,繼續前行。
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恐懼在作祟,我擔心孩子缺少獨自面對傷害的機會,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獨自面對傷害的時間很多,我們不怕孩子經歷挫折,但也不需要刻意給孩子製造挫折。
再說了,在孩子面前裝,一次兩次行,裝多了,孩子總有一天會識破這種伎倆,到時候孩子會怎麼想呢?只怕他也會給媽媽貼上一個「冷漠」「虛偽」的標籤吧。
那麼,當孩子摔倒需要我們安撫時,我們應該如何安撫呢?
首先,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包括哭泣。
哭是孩子表達自己的語言,如果孩子摔得很疼,大哭不止,請不要說「別哭了,不痛啦」,也不要說「不要哭,男子漢哭什麼哭」等話語,更不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他停止哭泣。
因為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一種能量的流動,當孩子哭的時候,他的能量是完全向外流動的,如果我們非要將這股能量給堵住,逼著這股能量往內收,那麼傷害的將是孩子的心靈。
還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哭的時候說:「你可以哭,不過哭也一樣疼」這種話同樣表達的是一種不接納,什麼叫「你可以哭」,孩子不是正在哭嗎?哭是孩子自己的權利,他需要被人允許嗎?如果父母真的接納,就不應該否定孩子的情緒表達,更不宜用這種大話套話來說教。
其次,接受孩子的語言表達,不否定,也不評價。
比如孩子哭著說「好痛」,大人不要隨意打斷,更不能直接說:「不痛不痛,男子漢這點痛怕什麼。
」
孩子感覺很痛,這是事實,如果大人偏偏要說不痛,說明大人根本就不理解他的感受,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己被忽視、被否定的感覺,也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憤怒:「我就是很痛,你怎麼可以說不痛?摔倒的是你嗎?」
再次,不要對孩子總結經驗教訓,試圖講一番道理。
當孩子處在情緒狀態中時,他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和撫慰,而不是我們高高在上地給他教訓,因為這時候你告訴他摔倒的原因,無異於一種變相的指責:「你就是因為沒有按我說的做,所以才摔倒的。
」「你就是因為不懂我說的道理才摔倒的。
」這是處在情緒狀態中的孩子不願意聽到的,因為不願意聽,所以他根本就聽不進去。
要知道,孩子摔倒後他會自己總結原因,不需要我們說,孩子天生就會。
即使我們有一肚子大道理,不吐不快,那也不應該在孩子摔倒的當下說,而應該在孩子情緒完全恢復正常以後再說。
最後,安撫要有度。
媽媽要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和狀態,如果孩子已經完全好了,不需要我們再抱著他安慰了,那麼我們應該隨時鬆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否則,孩子的情緒早就穩定了,媽媽還陷在裡面出不來。
那天豆豆不小心摔了一跤,咬破了嘴唇,磕得滿嘴血,他爬起來張開「血盆大口」說:「沒事沒事,有一點點痛,不是很痛。
」
實話講,我當時很想抱抱他,可是他不需要,他趕快漱漱口,繼續和孩子們跑去玩了。
當時有人說:「豆豆怎麼這麼勇敢?」
我想,他不是勇敢,他是知道,任何時候,只要他需要,媽媽都在他的身邊,所以,他完全不需要利用受傷來求得媽媽的同情和愛撫,他更不需要費力氣去確認媽媽是否愛他。
所以,當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時,他就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做。
對於孩子摔倒,我的態度是:時刻關注,絕不越界。
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的身邊,不離不棄;如果你不需要,我選擇放手,並遠遠地看著。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