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判若兩人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

對於這個問題,網絡上的許多文章選擇「一言蔽之」,將孩子在家在園兩個樣的原因歸結於「幼兒園裡有規矩,家裡則沒有」。

其實,這樣的解讀是片面的,導致孩子這種表現的原因實則有很多。

◆ 原因一:在家在園,孩子的地位不同

在家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核心,獨自享受著父母、祖父母的寵愛。

較高的家庭地位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讓孩子變得任性、懶散;而在幼兒園中,老師平等地關注著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分享著老師的關心和愛,還有許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做,地位「直降」,自然會乖乖守規矩了。

在家在園孩子地位有明顯變化

◆ 原因二:比起在家,幼兒園的規矩更嚴格

幼兒園裡有嚴格的規矩,無論上課、吃飯、睡覺都有各自的規則,專業的幼師們可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或叫喊就由著孩子亂來;而在家中,面對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便心軟了,很多事情幫孩子解決,孩子一撒嬌就擺出了和善的臉,讓孩子「恃寵而驕」,養成一身壞毛病。

在家父母更容易順著孩子

◆ 原因三:幼兒園裡有榜樣

在幼兒園裡,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一定是那些守規矩的孩子,他們即成了孩子們的榜樣。

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們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自然會向榜樣學習,遵守規矩;而家中並無這樣的榜樣,孩子又容易變得散漫了。

幼兒園內有榜樣

◆ 原因四:家庭教養方式太隨意

有的家庭對孩子的教養過於隨意,今天嚴格明天寬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父母嚴格祖輩溺愛的現象眾多。

孩子的成長需要教育的一致性,否則孩子的良好習慣很難養成。

隔代教育容易溺愛

◆ 原因五:孩子是在釋放壓力

孩子畢竟還小,需要守規矩的幼兒園生活難免會讓孩子們產生壓力,而回到家中孩子需要釋放這種壓力,便會變得不守規矩;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壓力需要父母的陪伴來緩解,但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種需求,孩子便會以不守規矩的形式來博得父母的關注。

孩子也有壓力要釋放

怎樣讓孩子在家也守規矩?

既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那麼解決的對策也是多樣的。

◆ 對策一: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家中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規律。

這是幼兒園與家庭保持教育一致性的基礎條件,也是最為重要的條件。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小就替他代辦許多事,尤其是穿衣、洗漱、吃飯這種孩子在幼兒園能獨立完成的事,若到了家中變為父母代勞,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家長還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這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推薦閱讀:

《簡單3步做好計劃,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的暑假(轉給家長)》

◆ 對策二:制定家庭行為準則

愛孩子是天性,但愛孩子也要把握好尺度。

家長們應該在愛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要求,建立基礎的家庭行為準則。

如不能在沙發上亂跳、不能在牆上畫畫、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等。

家長還可以建立明確的獎懲措施,孩子守規矩可以獲得何種獎勵,孩子不守規矩時將受到怎麼樣的懲罰。

這些措施一定要說到做到,不可言而無信。

表揚孩子的方法

◆ 對策三:統一家庭教育態度

一致的教育態度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必備條件之一。

首先,父母之間要統一教育態度,許多家庭推崇的「紅臉白臉」式教養態度實則是對孩子不利的,會讓孩子感到混亂、喪失自信與安全感,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其次,父母和祖輩之間要統一教育態度,不要讓祖輩成為孩子的庇護所。

祖輩也應該明白,隔代教育只是親子教育的輔助,不能喧賓奪主,強迫子女遵從自己的教育理念。

◆ 對策四:加強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繫

家長要明白,幼兒是專業的幼兒教育者,對家庭教育能夠起到指導作用。

家長可以利用早晨送孩子入園、傍晚接孩子回家的時間與老師聊天,簡單介紹孩子在家的狀況並向老師討教理念與方法。

只有幼兒園與家庭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才能為孩子提供穩定、一致的教育環境與成長氛圍,才能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對策五:加強家庭與家庭間的交流

前面我們說到,孩子喜歡模仿幼兒園裡的那些榜樣,那何不把他們請到家中呢?

家長之間可以多交流,互相去對方家做客,讓孩子知道原來同伴在家中也是很守規矩的。

榜樣自然會再次發揮作用,讓孩子在家也會開始遵守規矩哦~

◆ 對策六:給孩子布置勞動任務

讓孩子協助完成家中的家務是讓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很大的幫助。

參與到家務工作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勞動的不易,而家長適當、及時的鼓勵更是能讓孩子們收穫滿滿的成就感,而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了。

宋慶齡說過:「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孩子的才能和性格來自家庭,讓我們為了孩子,一起努力吧!

文章轉載:幼師口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