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孩子餵藥難 試試這些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說有什麼能讓家長們糾結難過,那必然是孩子生病一事了。
看著平日裡活潑好動的孩子,如今卻病怏怏地躺在媽媽懷裡,真是急壞了家長。
帶孩子去看了醫生,拿了藥,回家後孩子卻怎麼也不肯吃,真是急壞了家長。
在「多說無益」的情況下,為了孩子的病能快點好起來,很多家長會採用恐嚇加強制的方法,強行灌藥。
這無疑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以後更加牴觸吃藥。
所以,在餵藥這件事上,家長們還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餵藥姿勢要正確
家長最好一手扶抱孩子,讓孩子呈半躺的姿勢,把孩子的頭抬高,臉側偏,這樣可以讓水份順著喉嚨往下流,也能讓孩子無法很快坐直身體將藥吐出來。
同時用另一隻手拿著藥水或餵藥容器從下頜部(口腔靠下牙的一側)伸進去將藥慢慢餵入,勺或吸管不要急著拿出,把寶寶嘴巴閉上3-5秒,直到藥物全部咽下。
如果馬上拿出勺子,孩子會立即吐出藥水。
二:利用合適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使用餵藥輔助工具,能讓餵藥過程更加順利。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輔助餵藥的工具,包括滴管、小藥杯、灌藥器、針筒等,都是家長給孩子餵藥時的好幫手。
藥匙:將適量藥物劑量放在小匙中,一口一口餵進寶寶嘴巴里,但勿伸入寶寶口腔部位太深,待藥液吃完後取出小匙。
滴管:對還不會吞咽的嬰幼兒最適用。
把量好的藥劑放入適當容器中,然後吸取一部分藥液到滴管里,再把滴管放入寶寶的口腔滴入藥液。
餵藥器:將適量藥劑放入餵藥器的量筒中,將餵藥器的嘴放入寶寶口腔,讓藥液慢慢流入口內。
如果是針筒型的餵藥器,可以慢慢將藥推入口中。
奶嘴頭:奶瓶上面的奶嘴頭旋下讓孩子含著,等孩子出現吸吮動作可將藥水倒進去,讓孩子像喝奶一樣把藥吸進去。
空針筒:將未使用過的空針筒拔除針頭後抽取要服用的藥劑,然後以拇指、食指輕壓寶寶臉頰兩側,使其嘴巴自然張開,針筒沿著寶寶嘴角伸進口腔側邊,配合寶寶的吞咽,將藥物慢慢注入。
切莫將全部藥劑一次注入,以避免藥液與舌面接觸,導致孩子吐藥。
圖片來源:昭元兒童攝影 (配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三:多引導、多鼓勵、多讚揚
小孩被灌藥時容易產生抗拒心理,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多鼓勵、多讚揚。
其實只要是略可用語言溝通的孩子,家長都可以耐心地跟孩子交流,餵之前,講道理;餵完,要鼓勵。
餵之前溫和地告訴他:「寶寶現在生病了,需要吃這些藥,才能好起來」,並可將孩子喜歡的玩偶,或平時熟悉的故事編進吃藥的故事中。
當孩子把藥吃完,家長要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比如:「寶寶真勇敢,可以把藥喝得乾乾淨淨」,讓他知道,他能把藥喝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並可給他一些小小的獎勵,比如他喜歡吃的糖或餅乾,小禮物之類,這種小恩小惠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善於觀察生活的父母應該很容易就能做到。
四:消除孩子恐懼心理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把吃藥當成懲罰手段,平時孩子不聽話就嚇唬說要吃藥,這樣一來孩子一聽到吃藥就產生恐懼,當然更加不願吃藥。
所以,家長平時不要把醫生、打針、吃藥等事物妖魔化,儘量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也儘量消除吃藥一事的重要性,讓孩子不至於對此產生如臨大敵之感。
待孩子不斷成長,吃藥自然不會是什麼值得放在心上的事情。
餵藥誤區需注意
缺乏經驗的家長在給孩子餵藥的時候,有時候會陷入一些誤區,這些誤區小則讓孩子哭鬧,大的可能會危及孩子安全和健康。
1. 不要騙孩子藥是甜的。
良藥苦口,很多藥的口感並不好,很多父母都騙孩子說藥是甜的,結果孩子在喝藥後感覺受到欺騙,這種過程比藥本身更難受,不信任感一旦積累,於孩子,於父母都不利。
2. 不要盲目用藥。
很多父母根據自己經驗,在醫生的處方之外增減劑量,或者用各類飲料來作為輔助,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很容易改變藥用效果,嚴重的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還有一點,孩子的免疫系統並不如大人一般發展完全,不宜使用成人使用的藥品,具體應該嚴格按照醫囑進行。
3. 不要強行灌藥。
家長餵藥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能因小孩哭鬧而慌張動怒,也不能在小孩大哭時強灌,更不能扭住孩子的鼻子強迫張嘴吞藥,這樣不僅容易嗆到,甚至還可能引發窒息危險。
同時要避免給孩子干吞藥片,孩子消化系並不如成年人,藥片很容易卡在喉嚨,造成窒息等生命危險。
小麼說說:總而言之,暴力迫使孩子喝藥,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並越來越抗拒吃藥,萬萬不可取。
對於餵藥,家長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法,與孩子耐心溝通。
最好,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寶寶不肯吃藥,這5種方法比「套路」他更管用!
最近小編的小表妹老在家族群里吐槽,最怕家裡的寶寶生病了,不僅看著寶寶身體難受心痛,每次哄娃吃藥更是像打仗一樣,寶寶各種哭,各種鬧,怎麼哄都不行,當媽的身心俱疲。確實,孩子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很多...
不要捏著孩子鼻子灌藥,教你如何餵藥
寶寶不喜歡吃藥是正常的,家長為了讓寶寶身體恢復健康會給寶寶灌藥。而一名家長為了給孩子灌藥,導致寶寶呼吸道阻塞,藥水跑到氣管中。最終寶寶不幸去世,這無疑給無數家長敲牆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