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道德綁架」未必不是矯枉過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海地鐵上有一年輕男子因上班太累為由,拒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還搶奪乘客拍攝的手機。
隨後,該男子回應稱,原本是想讓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責讓他很氣憤,因此賭氣不讓。
(澎湃新聞網7月5日)
目前關於讓不讓座的問題,可謂各執一詞,一方說自己「有苦衷」,另一方又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道德碾壓」。
很明顯,許多指責此事屬於「道德綁架」的人,是站在一種習慣性視角上。
每當發生「讓座」風波,「不讓座是本分,讓座是情分」「讓了,你可以誇我,不讓,你不能罵我」等說法,就會跳出來,像一塊「免死牌」一樣,進行各種辯護。
縱觀以往很多類似事件,按照這種方式,都爭論不出個是非。
各方意見非但對解決事情無益,反而像一幕肥皂劇,角色和地點更換了,但劇情壓根沒變,最終還是要「道德綁架」。
隨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淺層次的討論「該不該讓座」,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該不該讓座」還是得具體情境具體分析。
比如,在上海地鐵上發生的這幕「讓座風波」,和以往的爭議就有很大的不同。
男子一開始是準備讓座的,但因為自己工作了一天感到很累,而一旁乘客的指責,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所以你非要我讓座,我偏不讓。
結果就是,男子拿出手機對著熱心阿姨拍攝,旁邊乘客想把他的行徑拍下,男子居然面帶笑容對鏡頭比「耶」,還搶奪乘客拍攝的手機。
在這一過程中,爭議的關鍵明顯是男子的這種「瑟」反應,而不是道德綁架。
這種「瑟」就是「反道德綁架」。
生活中「道德綁架」的事例有很多,但近年來「反道德綁架」的呼聲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因就在於,道德綁架的事例有很多,反道德綁架的行為,目前尚未「名正言順」。
正因如此,當發生男子拒絕讓座的事件時,許多人的「反道德綁架」情緒就找到了一個宣洩口,紛紛選擇怒懟一旁的乘客和抱小孩的婦女。
因為討厭道德綁架,就用反道德綁架的方式,給被人貼標籤,或者說是怒懟他人,也是一種矯枉過正。
必須強調的是,道德綁架確實不可取,可過分的「反道德綁架」和它卻並沒有本質差別。
在公共空間中,可以呼籲堅守道德標準,但不能搞綁架,也不能因為自己「情有可原」,就可以罵罵咧咧甚至大打出手。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權利邊界,而不顧他人的真實感受,引發衝突在所難免。
讓座從來就沒有什麼理所當然,只有你願不願意,或者說是自不自覺,而拒絕讓座也不該那麼理直氣壯,即便不喜歡道德綁架,那也不至於將其視為自己「不讓座」的理由。
相比於「反道德綁架」,更和諧、有效的方式是相互包容和理解,每個人都會有需要照顧的時候,當他人確實需要坐一坐、歇一歇的時候,請自覺地讓出座位並示意:來,到我這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