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請聽一個女孩傷心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人人都知道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對孩子不好,但你知道為什麼不好嗎?你想過在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到底會遇到什麼問題?本文作者作為一個電台熱線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以真實的事例告訴你答案,並提醒各位爸爸媽媽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給孩子的。

作者:李爽

我是一個電台熱線談心節目主持人,大年初二,一個女孩打電話到節目裡,講述自己的經歷。

「我的爸爸媽媽從我小時候起就經常吵架,還動手。

小時候我堅定地站在媽媽這邊,因為爸爸總是打媽媽,有一次在院子裡爸爸又打媽媽,很多人勸都沒用,後來媽媽被打得趴在地上,很久很久都沒有起來。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我不確定了,我不知道那件事情誰對誰錯,但是媽媽家來的人把爸爸打得......流了一碗血,這件事之後我不知道該站在他們倆誰那邊了。

兩邊的親戚彼此也合不來,去奶奶家,奶奶家的人說媽媽家不好,去姥姥家,姥姥又說爸爸家的人都很壞,他們都希望我站在他們那邊,我不說話,他們就數落我。

後來我就誰家也不去了,爸爸媽媽又怪我不走動。

家裡的狀況讓我越來越不愛說話,越來越封閉,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內向。

其實每次回家前我都下決心這次一定要跟爸爸媽媽親近,一定跟親戚們走動走動,但是一到家裡,我就會發現我根本做不到。

去年我剛剛大學畢業,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很多個性的弱點,我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好多事情分不清對錯......」女孩一邊通話一邊哭,特別委屈。

兩天之後,女孩再次打進電話,那天她的爸爸媽媽又打起來了,還動了手,女孩難過地說:「我現在特別想找一個對我好,靠得住的男朋友,可以依賴他,然後我再也不回來了,直到他們老去......」

聽了這個女孩的故事,為人父母的你會想到什麼?在節目直播過程中,女孩的抽泣聲、無助感讓我很心疼。

尤其,這樣的電話接聽的時間點又是在萬家團圓的春節期間,熱鬧背景下的孤獨,鞭炮聲中的抽泣,強烈的反差更讓人揪心。

可能你和我一樣會特別直接地心疼和擔憂這個女孩子,可能你也會和我一樣反思我們自己的家庭溝通方式,因為這個女孩的故事特別直接地讓我們看到一個成長於父母相互指責、爭吵,甚至拳腳相見的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會遇到的麻煩和困難。

而我們,會否也在有意無意間正為自己的孩子製造著這些暫時隱形的麻煩和困難呢?

我首先擔憂的是這個女孩子的愛情。

女孩說:「我現在特別想找一個對我好,靠得住的男朋友,可以依賴他。

」表面看這話似乎沒什麼問題,但這正是這個女孩在面對自己的愛情時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愛情是成年人的遊戲,彼此獨立,彼此依靠才是健康。

把自己的幸福全部託付給對方是件很危險的事,這個道理已為人父母的你應該很明白。

但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往往不明白,這正是父母爭吵背景中長大的孩子最讓人心疼的地方——他們信誓旦旦地一定不要過成爸爸媽媽的生活,卻往往最終在自己的選擇之下重蹈覆轍,因為他們的愛情觀出現了偏差。

他們從父母那裡沒有學習到愛的正確方式,也缺乏安全感。

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往往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看到那個男子無限度的遷就,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靠得住」的人,並誤以為這就是真愛。

而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遇到一個過於痴迷無限度遷就自己的男子,可能被他感動,但本能上會覺得哪裡不對勁,會警惕甚至遠離。

因為這種無限度出讓自尊的遷就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在婚姻里演變成另一個極端,極端的自私和暴力。

就算是女孩子幸運,真的找到了她理想中的丈夫,也很可能因為她的全然依賴讓對方不堪重負,從而影響婚姻質量。

另外,我很擔心她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封閉。

很多成長自這種吵鬧家庭的孩子都像這個女孩一樣表達過成人之後性格內向、自我封閉的苦惱。

與之同時,他們的父母雖然吵吵鬧鬧,但可能都深愛著這個孩子,甚至是為了這個孩子才維繫著這個家。

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吵架、互相指責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大的困擾。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的愛本是一體,爸爸媽媽一起構成了孩子的絕對權威和依賴,但是當爸爸媽媽互相指責的時候,孩子內心中對於父母的一體感被打破了。

在孩子的心裡,爸爸媽媽本來都是對的,但是他們一定要吵出一個對錯,尤其是有時候一些糊塗的父母還把孩子攪進來,試圖把孩子拉倒自己一邊。

爸爸媽媽到底誰對?誰錯?面對這麼大的困惑,孩子小小的心靈最直接的生存之道就是逃避,不說話,不面對,一次次的負強化最終會導致孩子自我封閉起來。

在和這個女孩子的對話過程中,一方面我直接對她的現實困境提出了建議——離開父母,自我成長,另一方面我也從女孩的經歷中反推著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我們最應該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爸爸媽媽相親相愛是我們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很多爸爸媽媽都經歷過被孩子要求不斷重複講某一個故事,一邊又一遍,不許有絲毫改動,稍有改動他們就立即制止。

百多年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他的孩子的觀察中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並把它稱為「強迫性重複」。

在人際關係中,強迫性重複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譬如,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信任,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信任,他不僅能贏得一般人的信任,還能贏得那些很難相處的人的信任。

所以,我們平常說的命運某種程度上就是強迫性重複。

「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黏,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

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徵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那麼你想讓你的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請自己先怎樣。

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婚姻美滿幸福,請和你的另一半相親相愛,我們儘可能地提供給孩子去重複那些美好的樣板。

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如果沒有控制住,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和你沒有關係,不是你的錯。

第一次和這個女孩通話的時候,我說:「你父母之間的問題,親戚們之間的問題不是你的錯,你不必為這些承擔責任。

」女孩瞬間泣不成聲。

女孩說她不止一次地想過:「是我做錯了什麼嗎?我做些什麼父母就能不吵了?」早有心理學家發現一些孩子的生病和家裡父母的爭吵呈正相關,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孩子是以自己的生病為武器來控制和改變家庭的氣氛。

這是人類潛意識當中的自戀式歸因,這樣的歸因的傷害性可想而知。

但在生活中,我們都是平凡人,誰也難保自己沒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偶爾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起來也是難免,但請千萬補做一件事,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和你沒有關係,不是你的錯。

如果感情出現問題,請勇敢面對,千萬不要以孩子作為藉口湊合。

我在節目裡最常聽到的話當中有一句「為了孩子,我不想離婚,不論如何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乍聽,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這樣真的好嗎?

這個女孩告訴我她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爸爸不在家,只有媽媽一個人和自己在一起,長大後她曾經勸父母離婚,爭吵一輩子的父母在這件事上態度倒是出奇地一致——「小時候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我們都沒離,現在你要找男朋友了,為了你我們不能離婚。

」女孩說起這事兒的時候一邊說一邊哭,我體會她的內心是一種特別撕扯的狀態,一方面她明白父母是為她好,另一方面她特別委屈她不想承擔這份好。

說實話,父母這樣看似無私的選擇卻是很自私的行為。

基本上這相當於父母演一齣戲,一出很劣質的戲,做孩子的必須當觀眾,還要鼓掌叫好,因為這戲是為你演的。

這樣的父母,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們以孩子為藉口逃避問題或者拖延問題,他們以喚起孩子的內疚感為武器期盼孩子為他們的選擇報恩,這很無能,也很無賴。

請原諒我說重話,因為如果你有機會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就知道父母的不勇敢會怎樣傷害孩子。

回到前面講到的強迫性重複,這樣的家庭環境,你想讓孩子學習到什麼?將來長大重複什麼?所以如果感情真的出現了問題,請勇敢面對,不論是選擇繼續還是選擇放棄,這是你們之間的事情,別扯上孩子,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就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看看他的爸爸媽媽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到底有多勇敢,多努力。

(作者簡介:李爽,心理學碩士,河北新聞廣播主持人,四年級男孩的媽媽)

本頭條號擁有30余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

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