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 ◆ ◆ ◆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

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

事實上,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

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

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

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

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麼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麼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性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

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

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

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

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

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

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

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

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

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家長當然可以直接給孩子講一些正確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聽,就應該考慮換一種說法。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工作中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

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現根源在於家長的固執。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樣,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勸說孩子服從,讓弱小的孩子舉起想法的白旗。

如果有人告訴他說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他會覺得被冒犯、被挑釁,非常生氣。

他們愛自己的想法超過愛孩子,而孩子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漸被打垮,如果沒有閱讀或其他思想導師扶植其精神之樹成長,思想就會逐漸萎縮或變態,思維方式慢慢變得畸形。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首先喪失傾聽的興趣,發展出超過常人的防禦心理,同時產生「道理免疫力」,哪怕這個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道德免疫力;其次,獨立意識喪失,不能對一件事進行誠實、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斷力,思維流於膚淺和平庸;第三,心態變得苛刻,對理解他人沒有興趣,興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占據上風——這樣的人生活中常見,他們和「他人」幾乎沒有共同認可的觀點,幾乎從來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說不要濫用藥品,他就說生病了還是要吃藥的,不能一概而論;有人說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說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甚至有人說60歲以上婦女不適宜穿高跟鞋,容易扭傷或摔倒,他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說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傷的……

我老家管這種偏愛抬槓的人叫作「槓房出生的」。

表面看,這些人說話總是一分為二,又全面又客觀,其實他們只有兩種觀點:你的觀點,我的觀點。

並且前者總是錯誤,後者總是正確。

「槓房出生的人」其實思辨力特別弱,原因是他們的能量不能用於真誠的思辨上,主要用於不停地反抗別人的話語上,一生也往往在這種無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過。

而這樣一種心理,如果不自知,會通過言傳身教,產生代代相傳的惡習。

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

這裡另有三條建議:

第一、「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

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

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

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

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

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

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

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

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父母學堂】給「愛」找到歸宿,為「情」開一道法門!「愛」是大愛無疆的愛。

「情」是萬物有情的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