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媽媽都在圈粉,為何只有馬雅舒自始至終都在招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嘉賓裡面唯一的一對混血寶寶,米雅和愛登無疑是顏值高的,而且還有一個擁有西方教育理念的老爸,按說應該是孩子裡面獨立性較高、性子也較活潑的(比如我們熟知的劉燁家的兩個孩子)。

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和想像中大相逕庭。

挑食、說謊、執拗、叛逆、自理能力差、少安全感,這些縈繞在米雅和愛登身上的毛病,不得不說與馬雅舒錯誤的育兒方法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如下:

1. 世界是髒 Or 危險的

因為自己有潔癖,所以當看到兒子愛登拿起菜市場的一根骨頭時,馬雅舒一臉驚恐和嫌棄,一邊把掉在地上的骨頭還回去,一邊拿出紙巾給兒子和自己擦手。

因為自己覺得沙子是髒的,所以拒絕孩子們去玩沙,由於搬遷人員在搬家具時不小心弄髒了地毯,馬雅舒竟然聲言要「封殺」了人家。

另外出於保護孩子安全的目的,馬雅舒一方面將客廳的家具清空以免撞傷孩子,另一方面自己隨時保證兩個孩子在自己視線內以便為他們服務。

所以隔著螢幕聽到最多的就是馬雅舒一遍遍的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

點評: 對於有潔癖的人來說,每天處理孩子的屎尿屁以及帶孩子接觸外面世界的確是一個挑戰,但是孩子的世界大多數時候是不分乾淨與否的,而是看好玩不好玩。

所以作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慢慢調試自己潔癖的嚴重度,當我們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與孩子的快樂時光上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潔癖竟慢慢消失了。

比如胡可就曾爆料自己以前也有潔癖,但和孩子們待久了,慢慢就沒有了。

另外,雖說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但這並不代表可以以愛之名束縛孩子探索世界的腳步。

有時候你讓孩子的路走的過早順利,反而會讓他們長大成人後吃更多的虧受更多的挫折。

2. 把孩子當嬰兒一樣照顧

米雅要去上幼兒園了,一大清早徘徊在耳邊的都是馬雅舒對女兒的叮囑和各種擔心,「她流鼻涕了怎麼辦」、「她想要噗噗了怎麼辦」、「她吃飯能行嗎」……與爸爸的氣定神閒相比,馬雅舒看起來簡直比女兒還緊張。

然而事實卻印證了她的擔心,因為米雅在幼兒園裡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也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家。

面對米雅的表現,幼兒園老師更是委婉的告訴他們要在兩周內幫助米雅學會這些事情,否則將有可能會被勸退。

但是與丈夫的緊迫性與堅決性相比,馬雅舒卻依舊選擇按慢一點、再慢一點的步子來,並且她的所謂嘗試很快又在女兒的耍賴下妥協下來。

或許丈夫羅伯特也意識到,馬雅舒的這種嘗試其實毫無目的性與計劃性,孩子們也依舊不可能進步,夫妻倆還因此大吵了一架。

點評: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除了享受父母的愛與呵護,同時還伴隨著一定的成長任務,父母的一手包辦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既是愛孩子又節省了自己的時間,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方式會慢慢把孩子的自主能力強行壓制下去,從而把孩子內心深處的叛逆因子激發出來,讓父母越來越無法管理,孩子走出家門也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

此外,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夫妻倆可以不同,但一定要經過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否則不僅影響夫妻感情,還讓孩子過早的學會察言觀色。

3. 給孩子自由,其他都不重要

孩子不喜歡吃飯而想吃零食,於是就任由他們;孩子手上有油漆,竟然拿果汁來給孩子洗手;聽任米雅扯謊不論,反而讓她要「讓著弟弟」……

雖說我們要儘量給予孩子自由,但不代表不用教給他們規矩和良好習慣,因為那將是他們以後進入社會的基礎。

而且,這些事情如果不從小做起,等孩子長大了,同樣的事情他們要經歷更多的挫折才有可能明白,雖然有些現在只是你的幾句話、幾聲囑託就能完成的。

點評: 自由,從來都是聽起來高大上,但想要獲得卻要付出很多的東西,比如規則、自律、習慣、耐力等等,所以說,沒有框架約束的自由其實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真正的教會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他們才會獲得自由與成長。

4. 你需要我,正如我需要你一樣

馬雅舒曾坦言,自己一定要保證兩個孩子在她的視線之內才放心,否則就會特別焦慮。

所以當她和老公外出,把兩個孩子交給13歲的繼女阿迪雅照顧時,她是極度不放心的,或許在她的意識里,阿迪雅自己都是孩子,又怎樣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呢?

因此當她回到家沒有見到孩子,繼而最後找到瘋玩的米婭和熟睡的愛登時,她的第一句話不是孩子和朋友們玩的開心不開心,而是覺得米雅就像一個沒人要、沒人管的可憐孩子一樣,立馬含著眼淚把正玩的高興的女兒攬入懷裡,完全沒有考慮會不會嚇到孩子、會不會讓朋友尷尬。

點評: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不再是他們的全世界,轉而開始去認識不一樣的人、見識不一樣的事,進而獲得成長。

此時,如果我們一味的把孩子與自己「捆綁」在一起,當哪天需要他們自己去適應外面的世界時,一方面我們會因為孩子的離開而覺得精神上少了依託,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像驚慌的小鳥一樣沒有安全感。

所以,適當的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是一件我們為人父母需要不斷警醒自己的事。

5. 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意見

當幼兒導師對米雅進行陌生人相處測試時,馬雅舒的感受卻是:「有這麼嚴重嗎?我真的是要一個局外人來教育我嗎?」可見她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自信的。

但是矛盾的是,當朋友讓她通過限制零食供給來糾正孩子們不愛吃飯的壞習慣時,馬雅舒給出的答案是:「我自己教,下不了手,以後上學了讓老師來教吧」。

既想讓老師教還不想給予信任,這種糾結的想法反而襯托出她自身育兒思想的封閉性,因此很少能接納別人意見並付出實踐。

點評: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接收到各種不同的建議,有些對我們有用,有些並不適合我們,但是除了要有分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這樣才能通過比較與試錯,找到自己最理想的育兒方法,也才能保持不斷學習與進步的狀態來應對孩子成長中遇到的難題。

6. 情緒控制力差,進而影響孩子

看了這麼多期節目,發現馬雅舒是一個特別容易哭的媽媽,老公瞞著她買了家具會哭,回家沒看見孩子會哭,女兒要去上幼兒園會哭,與老公因為教育孩子產生分歧也會哭。

儘管每次她都儘量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應對孩子的疑問,可是孩子並非什麼都不懂,即使有些言語他們還不太明白,但還是能夠感覺的出來,尤其是對媽媽的情緒變化最為敏感。

比如,送米雅上幼兒園時,爸爸一直在鼓勵女兒,而馬雅舒卻因為擔心而開始流淚,以至於不明所以的小兒子也跟著開始哭,即便他有些不懂,但還是很自然的追隨了媽媽的情緒。

點評:我們會發現,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她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情緒容易失控。

但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其實是能讓自己情緒穩定、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的媽媽。

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的需求,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相反,一個心情像晴雨表一樣變化莫測的媽媽,大多時候只會讓孩子感到無措和焦慮。


結束語

著名的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

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我想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馬雅舒的這句話說出了無數父母的心聲,可是事實終究是殘酷的,沒有誰能在溫室里待一輩子。

我們總有一天會老,而孩子們也將要去面對他們的人生,我們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更無法掌控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只剩下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教會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讓他們能在挫折中越來越強大。

歡迎關注「堅強的貝兒媽媽」,更多精彩內容會不定期更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