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攀比孩子,孩子攀比父母,解不開的死循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父母攀比孩子大家都司空見慣,如誰家的孩子三、四歲就開始學英語了,誰家的孩子三歲會背古詩、三字經啦,誰家的孩子鋼琴比賽拿了名次、誰家的孩子舞跳得特別好……
然而當父母發現孩子也學會了攀比的時候,卻不知所措了。
「我同學爸爸去學校找她,農民,渾身泥土的那種。
同學竟然裝作不認識她爸爸。
一直跟在後面都不理他。
」
「外甥的爺爺開著工程用的破麵包去接外甥,外甥還說,爺爺,你以後不要開破麵包來接我,要麼停遠一點。
」
「朋友的女兒3歲,幼兒園就喜歡奶奶接,拒絕姥姥接,因為奶奶化妝穿得漂亮,姥姥太接地氣。
」
「我小舅母家的女兒上高一了,都不允許她媽出現在她學校,因為小舅母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
「我寶寶三歲上幼兒園,我在工地當資料員, 工地的環境都知道 ,所以接他都是牛仔褲,T恤衫,運動鞋,結果孩子說,媽媽以後不要送我了,不好看。
氣的我一下子買了三條裙子。
現在的小孩傷不起啊!」
「我班一孩子父母去接孩子被同學以為是爺奶,從此再也不讓他們進校門了。
孩子也知道比較呢。
年青漂亮的媽媽也是他們可以驕傲的資本呢。
」
「去年下學期,四歲的女兒上幼兒園,我去接她,當時我就穿雙拖鞋,沒換高跟鞋。
女兒看見不情願的說,啊,啊啊,媽媽,媽媽你怎麼回事啊,怎麼穿拖鞋啊。
一點不漂亮。
老師,同學都看著我真尷尬。
。
。
。
」
孩子愛攀比,家長脫不了干係,「都是原生家庭教育出來的結果,這些家長就願意比,把孩子教壞了,但一山更比一山高,這些家長最好一直都一好百好,否則也會有自卑的時候。
」
學校和社會環境也脫不了干係,「就是孩子沒有想攀比,一般放學的時候,老師送孩子出門,家長來接,從家長穿戴談吐老師就會區別對待。
」
「是社會變了,怪不得小朋友,現在我姐姐的孩子才3歲就會說讓姐姐開汽車去接她不能踩腳踏車。
」
盲目地跟風攀比,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跟在別人的身後跑,到頭來只能讓自己迷失方向,迷失自己,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會浪費自己的金錢,分散精力,影響自己的學習。
虛榮心每個人都有,但是要看你表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的虛榮心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孩子?
一、愉納自己。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自己不能接受自己。
由於不接受自己,我們往往把自尊心和人生價值建立在兩個錯誤之上:一是他人的缺點,二是他人的肯定。
當發現自己比別人好,或得到他人的肯定時,就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好,或失去他人的肯定時,就覺得自己毫無用處。
而悅納自己意味著把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建立在自身的優點之上,這是一種自我肯定。
二、客觀認識自己。
我們要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既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也不要無視自己的短處。
優點並不一定是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缺點也不一定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並且,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絕對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我們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即使自己不如他人,或者被人輕視,也能自我誹逞,獲得心理平衡,不至於用誇張或逃避納方式來保護自尊。
三、正確地對待社會差別。
社會有等級性,孩子也有等級觀念。
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我們的理想,但輕視弱者、尊重強者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一個貧賤家庭背景確實會遭到他人的輕視,如果在乎這種輕視,他人可能會更加輕視我們。
相反,如果不計較,也就少了幾分煩惱,就不會作出傷害自己親人或自己的事情。
四、把握攀比度。
人是生活在比較之中的,要完全擺脫比較是不現實的。
但過分比較往往是虛榮的起點,如比酷、比吃、比穿、比用、比分數、比榮譽、比父母、比親戚、比外表、比能力、比水平等,不管什麼內容,比過了頭,就可能走火入魔,追求虛名。
五、加強自身修養,不追求虛幻的滿足。
大到老謀深算的科學謊言,小到學校里的考試作弊,虛榮的背後便是修養和情操問題。
屈原說:「善不由外來今,名不可虛作。
」良好的內心修養和高尚情操是遏制虛榮的磐石。
家長穿成這樣,還是不要去接送孩子了,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臉面
記得楊瀾說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在國外,自己儀表有些隨便,坐在咖啡廳里喝咖啡,身邊有個老夫人竟然拿出紙巾,告訴她洗手間在右側,並留下紙條說「一個不尊重自己、連儀表都不注重的女人,她的世...
孩子生日怎麼過得有意義?網友們的意見很一致
《孩子的生日聚會讓一位媽媽「當場崩潰」》後續生命需要儀式感,但並不非得物質化前天,一篇《爸媽默淚,幼兒園裡的名利場》文章在朋友圈熱傳。該文章寫的是一位媽媽為了給孩子過生日,邀請孩子班上的同學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