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五顆心」溝通無障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是家園互動的主旋律,只有用「心」溝通,家園通道才會暢通,才能得到家長的喜歡與歡迎,做到真正家園合作的共贏局面。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細心了解
知己知彼,溝通方能駕輕就熟
每個家長都有獨特性,他們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性格興趣,因而對幼兒園或孩子的教育也有不同的期望、態度和觀點。
比如:
-
有的家長認為家園合作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非常重視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與教師的積極溝通中,保持家園的密切配合;
-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教育就是幼兒園的事情,他們要麼很少與教師主動溝通,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
-
要麼完全依賴教師,對孩子的教育過於關心卻沒有任何主見,期望把孩子的教育全盤託付給教師。
為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家長的性格、興趣、特長,了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期望。
根據不同的家長,採取不同的溝通方法。
二、耐心傾聽
冷靜分析,溝通方能因勢利導
在家長工作中,有時教師會遇到家長的無端指責、無理要求。
對此,教師的耐心傾聽尤為重要。
比如,有時家長會帶著一些情緒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將多次的不滿或多方面的不滿集中在一起,言辭尖銳刻薄,教師一時難以接受,想急切地加以辯解,其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加劇家長的不滿。
此時,最好的方法是耐心地聽家長把話說完,待家長的不滿傾訴完後,情緒有所好轉時,再作安慰和解釋工作。
-
首先,安慰家長並解釋當時的工作場景;
-
其次,與家長商量處理的辦法,徵求家長意見;
-
最後,闡明自己的觀點,加強溝通。
傾聽既給自己留有思考的餘地,又能仔細分析家長的要求;既讓家長感受到尊重,又解決了問題;既體現教師的修養,又拉近家園的距離。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三、真心交流
真心實意,溝通方能引起共鳴
在與家長溝通中,不少教師喜歡報「喜」,因為誰都希望聽到教師誇獎自己的孩子。
可是孩子在園不可能總是「喜」事,遇到孩子頑皮、淘氣,甚至闖禍,教師最苦惱的是如何報「憂」。
因為有些家長很容易護短,在聽到老師說孩子的不是,會急忙的為孩子找理由辯解;有些家長則過於衝動,至聽到教師說孩子的不是還會當場打罵孩子。
因此,在與家長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技巧。
-
第一,與家長交流孩子的長處,多從正面人手,穩定家長的情緒;
-
第二,切入正題,交流孩子的不足,談問題時,要就事論事,不要籠統,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
-
第三,幫助家長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從主觀與客觀,教師與家長等方面尋找原因,不要將責任全部推給家長或孩子;
-
第四,重點與家長交流如何幫助孩子改正不足,並提出建議和意見。
通過真心交流,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認真與細緻,感受到教師的水平與能力,感受到教師的真心與實意,才能讓家長更加尊重教師、更加信任教師、更加配合教師。
四、誠心指導
以誠相待,溝通方能心悅誠服
在教育幼兒方面,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水平遠遠超過家長。
為此,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
首先,要從專業的角度,向家長介紹先進的育兒理念、科學的育兒方法,做教育孩子的引領者;
-
其次,教師要做指導者,幫助家長分析並解決幼兒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家長改善育兒行為、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水平。
在指導家長方面,要克服以下兩種傾向:
-
一是教師的霸權地位,指揮家長,不考慮家長的想法和感受;
-
二是一味遷就家長,沒有原則性,忘記教師指導者的角色。
教師要做教育孩子的合作者,在誠心誠意的引領和指導中,成為家長的良師益友。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五、精心策劃
成竹在胸,溝通方能應對自如
與家長溝通如同組織幼兒活動一樣,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精心策劃:
-
在溝通前,教師要認真梳理,明確溝通的目的,找出溝通的切入口;
-
在溝通中,要關注家長的情緒變化,隨時調節溝通的方式與氛圍,做到讚揚到位、語言委婉、態度謙和、方法多樣、策略得當;
-
結束時要觀察家長的變化,詢問溝通的滿意度,了解家長的建議和意見。
針對不同類型的家長,要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
遇到個性特彆強的家長,更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要心情淡定、以理服人;
-
遇到報「憂」時,要換位思考,以情感人;
-
遇到家長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擺事實,講道理,如介紹國家的方針、政策,等等。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門藝術,而家長工作更是一門精湛的學問,需要我們細細琢磨,用心品味,從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更新,才能將這門學問做深、做透。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