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愛動」真的是得了「多動症」嗎?應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不久,小編和一個3歲男孩的媽媽吃飯,她向我求救道:「你說我家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呀,他咋一刻都停不下來呢?在幼兒園,老師也嫌他好動,每次都會找我談話……」相對於太羞澀不敢表達的孩子,活潑本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孩子總是坐不住,那麼相信家長們也會如我的朋友一樣開始著急,會認為自家孩子會不會有「多動症」?那麼,為什麼孩子「愛動」呢?「愛動」就是「多動症」嗎?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孩子「愛動」?
其實,「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應該正確對待。
自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孩子就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凡事都喜歡問一問、看一看、摸一摸。
為了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孩子會不斷學習和探究,去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開始,所以孩子不會停下自己的小腳步,才會如此的「愛動」。
除了「愛動」的天性外,另外幾個因素也會導致孩子「愛動」。
作為家長,我們要仔細分析。
1、孩子過於興奮
現在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為優越,物質生活富足,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需要通過活動來宣洩釋放能量。
如若能量長時間沒能釋放出去,他們就會在某次外出或者某個時刻,活力四射、興奮異常,這會使得他們顯得異常「愛動」。
2、孩子內心衝突
孩子「愛動」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內心靜不下來,如大人著急時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
也可能是內心充滿了好奇和幻想,根本按捺不住激動的心。
大人可以強制自己靜下來,但內心衝突很厲害,而孩子卻不管這個,他沒有約束,沒有時間、地點、場合,所以只想運動,用運動來壓制自己內心的激動,或者釋放多餘的能量,以減輕來自內心的衝撞。
3、孩子為引起關注
「愛動」在缺少安全感的孩子身上也經常出現。
在某一特定時刻,他們覺得自己被遺忘了,感覺被「孤立」了,所以要製造出些響動,引起注意。
但由於他們內向,不願意直接說出來自己的心事,所以只好不停地「運動」。
4、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通常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大腦的指揮能力與控制能力都較差,難以長時間堅持,不能按照要求行事,不能嚴格遵守紀律,自由散漫,隨意性很大,經常活蹦亂跳,手舞足蹈,身體會晃蕩不停,貌似有音樂舞蹈天分,生龍活虎,人來瘋,喜歡折騰,像個跳跳球,不得靜下心來。
5、孩子缺少規則意識
家長對獨生子女比較寬容,認為「樹大自然直」,忽視了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孩子自由散漫,缺乏必要的規矩,隨意性較大。
這就造成他在一些場合,不知如何表現自己,只能通過「動」來表現。
6、家長強化孩子弱點
家長面對孩子活潑好動的情況,沒有及時想辦法解決,而是逢人便說:「我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活潑好動。
」如此一來,孩子就認同了家長的心理,我就是活潑好動,沒辦法,靜不下心來,這甚至成為孩子的擋箭牌與藉口。
二、「愛動」就是「多動症」嗎?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長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同一年齡段的不同孩子,對不同的事物,注意程度也會有差別。
就算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待不同的事情,注意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爸爸媽媽不能因為孩子太好動,就盲目給寶寶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其實「多動症」的症狀里有「愛動」這一項,但是「愛動」的孩子不一定就患了「多動症」。
那到底什麼是「多動症」呢?
兒童「多動症」、「多動綜合徵」(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或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徵(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
這類患兒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表現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以致影響學習成績。
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使家長和老師感到困難。
有人把這種失調比喻為一個交響樂失去協調性及和諧性。
國外資料報告患病率約為5~10%。
國內也認為學齡兒童發病者相當多,約占全體小學生1~10%。
男孩遠較女孩多。
早產兒童患此病較多。
想要區分「多動症」和「愛動」的不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
1、觀察注意力與興趣的關係
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多動症」患兒的特點,且其注意力不能集中與有無興趣無關。
也就是說,「多動症」患兒對他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事情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而正常頑皮兒童則不同,他們在做功課,學習不感興趣的事情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開小差、做小動作、玩玩具、打打鬧鬧。
而在做其感興趣的事,如看動畫片時,則一動不動,注意力高度集中。
2、觀察自控能力
正常兒童有自控能力,往往經過思考才行動;而「多動症」兒童自控能力較差,行動之前常常不加思考。
如果有人說「哪個勇敢的小朋友敢用手砸碎玻璃?」正常頑皮孩子會先思考,考慮到砸碎玻璃會劃傷手,他們不會貿然行動;而「多動症」的孩子往往會不加考慮就用手去砸,等到手流血了才後悔。
3、觀察行為是否有目的性和系統性
如果有個孩子為了扮演孫悟空,而用紅汞液塗臉,將毛巾系在腰間,將晾衣的竹竿取下當金箍棒揮舞,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您說他是頑皮孩子還是「多動症」孩子?很明顯,這個孩子的此次「多動」有明確的目的一一一扮演孫悟空,而且行為連貫,很系統,都是圍繞扮演孫悟空這個目的的,所以說他只是頑皮兒童而已。
「多動症」孩子的行為是沒有目的的,常常有始無終,很難獨立完成一件像樣的事。
4、藥物試驗
如果真的分不清孩子「多動症」或是「愛動」,可以去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物實驗。
實驗中可以給孩子服用利他林,但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多動症」患兒服用利他林後注意力集中、多動行為減少;頑皮孩子服用後反而興奮,動作更多。
孩子「愛動」是天性,只要沒有以上的幾種情況就可以了,家長沒必要過於的擔心,哪家的孩子小時候不調皮呢?
三、孩子「愛動」,家長這樣做
1、讓「愛動」的孩子多運動,釋放精力
既然孩子喜歡動,那就從「動」開始。
好動的孩子相對其他孩子往往更加精力旺盛,爸爸媽媽不妨多給孩子一些運動的機會。
比如,低齡孩子開始對各種球類表現出明顯的熱情,爸爸媽媽不妨多陪孩子玩玩球,可多去室外踢球,也可在家裡拿孩子的洗澡盆當「籃筐」,教孩子將球投到「籃筐」里。
而大齡孩子就可以進行如平衡木、蹦床、打網球等,讓其釋放精力和能量,同時發揮其精力充沛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難度,讓他適應規則、條件。
這樣一來,不但消耗了孩子的精力,也促進了運動能力發育。
2、了解「愛動」孩子背後的原因,多陪伴
孩子行為背後永遠會跟著認知、情緒等原因,當我們發現孩子一刻不得閒時,不妨多觀察一下他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是不是想通過這種方法吸引我們注意,或是哪裡不舒服,需要表達什麼。
比如,我們正在看雜誌、手機,孩子在玩積木,可玩了一會,他就會爬到高處。
可如果我們陪他一起玩積木,他一定不會爬到高處。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把自己的事情放在孩子休息時再做,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們要陪伴他,一起改變,而不是監督或督促。
3、引導「愛動」孩子多做喜歡的事,「少動」
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有助他們安靜下來,平日裡爸爸媽媽可多陪孩子做些他喜歡的事。
通過其他的方式,讓他們「少動」。
例如,孩子喜歡「手工」,就可以在「板凳」中創造:坐下來做。
如摺紙,或者遊戲,從這裡開始,運動。
主要是讓他動手,而不是動屁股和腿腳。
只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在孩子喜歡的事情上多發揮創意,延長他的注意力時間。
4、幫「愛動」的孩子走進集體,認識規則
一般情況下,「愛動」的孩子,思維都很活躍,智商都很高。
所以家長對他們,一定要有耐心,用激勵、誘導、信任和理解,來慢慢影響他、訓練他、培養他,改變他的認知,幫他認識規則,讓他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並注意場合,學會約束自己。
可以將孩子融入集體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在集體中,他會感受到更多的尊嚴和敬重。
5、給「愛動」孩子更多的愛,重視他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只在家裡活潑好動,在其它場合中沒有出現這樣的行為,就不用擔心寶寶患有「多動症」,這樣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潑而已。
事實上,許多被認為患有「多動症」的寶寶,真正確診的少之又少。
對於「愛動」孩子,切不可輕易給他們戴「多動症」的帽子,而要給予更多關注,要接納孩子的特性,學會肯定孩子。
讓他明白,他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很重要的,父母是非常重視他、給予他重大期望的。
然後,循序漸進地增加他們的注意力,慢慢教會他們釋放和控制自己,讓他去完成任務和承擔責任,給予表揚。
其實,在如何對待孩子「愛動」方面,家長也要認識到,自己的某些做法是錯誤的。
如經常對孩子發急,孩子還不聽,你更急,這不是我們家長的錯嗎?所以,家長在做這些的時候,要注意:分析孩子的同時,更要分析自己,特別是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良好的狀態,適合不適合引導孩子;在引導時,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態度,是否有耐心;而在幫助孩子改變時,有沒有目標、計劃和真正的分階段進行有意識的訓練……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
」也就是說,孩子「愛動」不是什麼壞事,家長不要著急。
我們今天花一點時間,學習了孩子「愛動」的問題。
小編希望大家對於孩子「愛動」都能有個正確判斷,且引導孩子快樂成長。
優秀的孩子源自優秀的家長,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我們給了他多少陪伴,多少耐心,多少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