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一生的金錢錯誤 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在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有兩位家長朋友,其中一個憂心忡忡地說:「我兒子花錢太浪費怎麼辦?」
另外一個也很困惑:「我女兒花錢太節約該咋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要靠家長提供零用錢的,但零用錢該如何使用呢?其實這個問題本來並不能算問題。
孩子把錢存起來,或是花掉,這是孩子的自身選擇。
孩子在未來可以體驗到自身選擇給自己帶來的不同影響,並能夠學會採取相應調整策略。
中國家長的憂慮源於其在金錢問題上的觀念:界限不清。
擔心孩子花錢浪費的家長,本身有很強的控制欲,凡事都希望孩子言聽計從。
擔心孩子花錢太節約的家長經濟條件很好。
擔憂的是孩子將來做人太小氣。
兩種截然相反的擔憂,傳達的都是一個觀念:我的一切屬於你,你的一切屬於我……這種看似非此即彼的「血濃於水」,其實是親子關係的界限不清。
界限不清,是中國家長在教育子女種罪容易陷入的誤區。
這種界限模糊糾纏、或者家長統御孩子意志的模式反映在金錢問題上,就很容易教出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或培養出內心匱乏的「窮人」。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以及身為家長,在這方面必須避免犯的錯誤都有那些呢?
一、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有一個網絡熱傳的故事——孩子問「咱家有錢嗎?」家長如何回答。
探討的是美國家長和中國家長的不同回答。
美國家長回答是:我有錢,你沒有。
我的錢是我自己奮鬥得來,以後你也能通過你的努力獲得財富。
中國家長回答:咱家很有錢,以後它們都屬於你。
美國孩子聽了家長的話後,會得出以下三個信息:
1。
家長很有錢,但不是我的;
2。
家長的錢是努力賺來的;
3。
我要想有錢,也得同樣通過自身奮鬥。
這樣,美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待。
他獲得的,是一種能夠讓自己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
中國孩子呢,獲得的是這樣的信息:
1。
我家裡有的是錢;
2。
家長的錢也是我的錢;
3。
我不需要努力,反正已經有錢了。
所以,當孩子未來接手家裡的財富後,便壓根兒不懂得珍惜與努力,所謂「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講的就是這個。
毋庸置疑,美國家長的回答更靠譜,也更科學。
那麼,要是家裡收入很一般,應該如何對孩子作答呢?擁有正確理財觀念的家長是這麼回答孩子的疑問的:
咱家暫時沒什麼錢,但是家長的勞動所得已經足夠家裡生活花銷,足夠送你去讀書。
所以,你不要擔心這個問題。
在咱們的共同努力下,家裡的錢會越賺越多。
以及,能夠管理錢的人,才會獲得更多財富。
所以,你現在要學習一些理財知識。
這種回答就很聰明,既能使孩子獲得金錢上的安全感,又可以使其知道,財富是要通過努力獲得的,還有,「理財」是獲取更多財富的技能。
二、感情債和金錢債對孩子的自我綁架
一位媽媽在津津樂道她的育兒經,她把女兒從出生開始,用過的錢:進口奶粉、衣服、學費、興趣班、旅遊……全部都用帳本記錄下來,還經常拿給孩子看,她想要孩子知道,要將她養大有多麼不容易,所以她必須好好讀書,以後長大了才好孝順父母。
孩子很懂事,說長大後,會加倍孝順家長。
這位媽媽在說這些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成就感。
她的教導,讓孩子變得很懂事,不會想別的孩子一樣,動不動要吵著要這要那。
可我卻為這樣孩子感到深深擔憂。
這位媽媽其實就像一個「大債主」,而孩子從一出生就背負了一身債——父母的感情債和金錢債,需要她用一輩子去還。
讓她無助和痛苦的是,這些債, 都是家長強加給她的,她從來沒有要求家長給她交學費、報興趣班,甚至連牛奶,她也不喜歡喝,而是家長為了她能長得更高,硬要買給她吃的。
等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她會不會質疑:「媽媽,你給我的這些,我都可以不要嗎?我真怕以後還不起。
」又或者,孩子真的乖乖地用一輩子來償還這筆無法還清的父母債,然而卻是以自我壓抑為代價。
這讓原本自然流動在母子間的親情連結,硬生生變成了 「投資-回報」的交易。
原本滋養孩子心靈的愛,變成了控制。
相似的還有,一些家長省吃儉用,卻將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然後口口聲聲地說,爸媽為了你的未來,花費了很多精力和金錢,所以,你必須用好好學習來回報我們。
這樣做,其實都是家長企圖用感情債和金錢債綁架孩子的自我。
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這樣長大的孩子,真的非常可憐。
三、為防孩子要玩具,媽媽用「哭窮」這一招
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從來不像別的孩子,吵著鬧著要買玩具,反而特別捨不得花錢。
每次去超市,孩子都在超市的毛絨玩具區看很久,看她很是喜歡, 我就問:「喜歡哪個,媽媽給你買。
」可她卻說:「不要了,咱家窮,我每次來超市看會兒就可以了。
」每次聽到孩子這麼說,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失落。
家裡也沒有像她想的那樣窮,可是她這麼說,我又不想去反駁,畢竟讓她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並不是壞事兒。
原來這位媽媽為了避免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經常有意在孩子面前「哭窮」。
每次孩子吵著鬧著要買玩具,她說服不了的時候,都用「哭窮」這一招:你是不知道我們家有多窮吧?媽媽不上班,而爸爸每個月的工資就那麼一點,能給你交上學費,買衣服穿就已經不錯了,哪裡還買得起這麼多玩具?
這一招看起來很管用,孩子漸漸地接受了家裡窮的「現實」。
既然家裡很窮,那麼就不要買玩具了,雖然她心裡很想要,但是窮人家的孩子當家早,她就這樣被催懂事了。
這位媽媽說,女兒還經常從外面撿回來礦泉水瓶子,要給媽媽添補家用。
勤儉節約是好事兒,可問題是,哭窮過度了,孩子可能會悄悄地把自己的合理需求都壓抑起來了。
孩子會變得「不敢要」,甚至會認為自己「不配要」,因此變得沒有自信,甚至自卑。
上面這個媽媽後來問女兒,為什麼不再跟以前最好的朋友一起玩了。
孩子的回答是:她家太有錢了,而我家太窮了,她會看不起我的。
就連以前喜歡愛分享的優點也漸漸被吝嗇替代,有一次,樓下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想玩她的玩偶,可是她死活不給,她說:「這是我唯一的毛絨玩具,如果玩壞了,我就永遠也買不起第二個了。
」
我們可以看出,哭窮可能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造成金錢方面的不安全感,甚至變得自卑。
所以,這一方法千萬慎用。
什麼是正確的理財觀呢?
一、定期給孩子零花錢,培養儲蓄及規劃習慣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範圍,比如告知孩子,以後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買單了。
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如果孩子的零花錢不夠,那就建議孩子自己做個計劃,看看需要多久才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溫和堅定地堅持原則,切不可孩子一想要就自己替孩子買單了。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領會到存錢的好處。
遇到孩子零花錢金額比較大,父母可以趁機帶孩子去銀行開個帳戶,學習儲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也可以學習猶太人的做法,建議孩子用壓歲錢來投資基金、債券、股票等證券,在投資的過程中給孩子講解理財基本知識,包括經濟金融常識和個人家庭理財技能和方法。
二、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源
孩子的錢,一般都是父母、親朋好友以各種的名義送給孩子的,比如壓歲錢、生日禮物等。
這些錢的來源和意義,父母有必要給孩子講清楚,不然,他會以為,錢的得來很容易——只要過年過節過生日,就有錢了。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從父母手裡拿的錢都是父母的勞動所得,父母要用這些錢來養家餬口,錢里有父母的付出。
如果是親朋好友送的,就要讓他知道,這些都是禮尚往來,以後都要還的,而不是白拿的。
這樣,孩子就知道珍惜手頭的錢,並且思考怎樣理財更合理了。
三、引導孩子幫助別人,體驗「給予」之樂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合理理財,還應該教他們如何「給予」,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
例如,可以引導孩子將零用錢按照一定比例存作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量後,可以帶著孩子,捐給慈善機構。
讓他們體會到,什麼是「給予」以及 「給予」給他所帶來的快樂感受。
同時,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捐款用在什麼地方、幫助了多少人、發揮了多大效果,最終讓孩子養成助人為樂的品德。
金錢問題上,中國父母最常犯的4種錯誤
【財富觀是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對待金錢,往往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外顯表現。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人都離不開錢,如何花錢,是每個父母都應思考的。我們既不希望在金錢上虧待了我們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