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到這幾點,就能培養出人見人愛的高情商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0-3個月的小寶寶,我們需要重視的就是強化孩子的感官、快樂舒適的體驗、去營造一種有利的環境;

  • 2-7個月時,我們需要做的是表達我們對寶寶的愛,比如親吻、擁抱、唱歌等等,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

  • 當孩子更大一些,3-10個月時,我們更需要去不斷地嘗試表達,因為可能有些孩子不太習慣這種情感表達,表現出一種延遲的反應,這就需要媽媽特別的耐心,要不停地嘗試,一定會得到回報;

  • 當孩子8、9個月之後,我們要讓孩子學習更有條理地表達各種情感。

    比如當孩子哭了,讓ta告訴你ta需要什麼,或者當ta生氣和叫喊時,輕聲地問ta能不能告訴你為什麼生氣。

    雖然孩子可能還不會完全用語言表達,但是這個時候ta能夠理解語義了,也能夠接受各種詞彙了;

  • 當寶寶開心時我們也要引導ta,問ta寶寶你是不是很開心呀?讓ta明白什麼是高興、什麼是生氣和不開心,充分地跟ta交流;

  • 1歲之後,孩子變得更獨立了。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與孩子交流和玩,並且逐漸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也要鼓勵孩子動腦,同時可以要求孩子,比如說寶寶你抱一下媽媽好嗎?讓孩子有一個情緒的回應。

父母的示範作用

父母健康的養育方式和示範作用對寶寶的情商培養至關重要。

家庭是孩子認識的第一個環境,親子關係是孩子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係。

很多家長高興的時候對寶寶百依百順,有壓力或心煩的時候卻很容易把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表現忽冷忽熱,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會導致孩子的逆反情緒。

往往家長是怎麼樣的,孩子就是怎麼樣的。

孩子處理事情的反應或者對痛苦的反應,是與更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安慰ta的方式直接相關的。

因為孩子最初是沒有是非觀的,ta對待自己的方式來源於父母是怎麼安慰ta的。

這邊我穿插一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普吉島的一個渡假村,主人公在那裡擔任英文翻譯公關。

有一天,他在大廳里看見一位滿臉歉意的日本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約四歲的西方小孩,飽受驚嚇的小孩已經哭得精疲力盡了。

問明原因之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位日本工作人員,因為那天小孩較多,在兒童網球課結束後,一時疏忽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

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而小孩因為一個人在偏遠的網球場飽受驚嚇,哭得稀里嘩啦的。

後來小孩的媽媽出現了,看著自己的孩子哭得慘兮兮的。

很多媽媽這時候可能就會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或者很生氣地帶小孩離開,再也不參加這個活動,或者直接向主管抗議,甚至直接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但是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四歲的小孩,並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位日本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於是小孩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日本工作人員的臉頰,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母親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將來自己對待困難、對待別人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在兒科門診時,我碰到不少的家長帶著孩子來時,孩子因為看到白大褂或者聽診器等有一種恐懼心理,於是哭鬧或者拒絕,這時候很多家長的反應就是打那張診桌或者說「醫生壞我們下次再也不來醫院了」——這其實是一種迴避問題的方式,甚至說是一種騙孩子的方式。

爸爸媽媽在孩子情商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對孩子有肯定的關懷:以孩子容易認可的方式培養孩子,並給予孩子情感支持;

  • 肯定的管教:發現與年齡相適應的、富有思想性的和有預見性的方式,對孩子不得體的行為作出反應;

  • 與孩子交流:耐心、傾聽、主動交談、描述情感、幫助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需要避免的行為包括,懲罰、說教、冷漠、強迫和交換。

說到交換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交換的意思是當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時,部分家 長會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使孩子終止消極情緒——見到孩子悲傷時,馬上去買孩子喜歡吃或玩的東西。

像這種交換的方式,我們是不提倡的。

教孩子認識、調節情緒

培養孩子的情商,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教孩子認識情緒。

讓孩子學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不要讓情緒來處理問題。

其實這對我們成人也適用,擔任某些像公關之類的職業的人,通常就會很擅長這樣一種處理問題的態度。

我們要教會孩子去處理情緒,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當孩子有問題來向父母求助的時候,我們不是簡單的去幫助他判斷對錯,還應該去跟孩子產生情緒上的共鳴,先去認同孩子的一些情緒反應。

然後要教孩子調節情緒,要讓孩子學會制怒和克怨。

從嬰兒期開始,成功地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

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和家庭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媽媽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時,可以讓孩子停下一種遊戲,玩另一種遊戲——讓孩子停下一種正在玩的自己喜歡的活動,要比開始另一種活動更難,可以讓ta多加嘗試。

同時,進行不斷的催促和提醒,反反覆復地去告訴ta我們需要遵守的一些規則。

孩子到7、8個月時,會很喜歡做拍打的動作,喜歡打人。

很多家長當寶寶一個巴掌拍過來,甚至眼鏡都打到地上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寶寶真厲害,都會打 人了」。

但其實孩子是沒有是非觀的,ta並不知道ta這樣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家長的鼓勵就會給ta錯誤的情緒引導,讓ta在日後不應該做這些動作 時仍然去做。

培養小嬰兒的自我控制力,其實還是要爸爸媽媽對孩子及時地做出溫和、敏感的反應,也就是說,及時地去讀懂、回饋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笑還是哭。

教孩子溝通

父母還要教孩子溝通和適應。

其實溝通不良是家庭教育問題的主要癥結之一。

最有效的親子溝通,從父母的改變開始。

孩子能否聽明白,關鍵看父母怎麼說;孩子能否說清楚,關鍵看父母怎樣聽。

之前網上流行兩句話:「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是奶奶覺得你餓」,其實這就是一種無效的溝通,在很多的情境當中都是存在的。

准爸媽和兩歲以內孩子的家長要特別注意:建立良好、親密的親子關係是嬰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

要做有情感智力的父母,培養孩子的情商,首先爸爸媽媽就應該是樂觀的、開朗的、能夠去愛自己的孩子並且能夠每天對孩子開心地笑的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8句話,父母最好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說!

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難免會有一些話不經意之間就從嘴裡說出來了,可能這些話在大人看來並沒有什麼,但有時候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是有點接受不了的,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溝通上要注意言辭和方式,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