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玩手機,兩雙胞胎溺亡,世界正在懲罰放不下手機的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想必大家都已經從網上看到了這個新聞:
北京一對8歲雙胞胎姐妹在山東青島黃島區萬達公館對面沙灘走失,隨後兩姐妹的遺體先後被找到,都因溺水不幸身亡。
雙胞胎溺亡的消息,很多人都感到揪心,然而最難過、自責的,當屬兩個孩子的媽媽。
孩子媽媽回憶:「下午三點左右,發了個朋友圈再抬頭髮現孩子不見了。
」
對於這位不幸的媽媽來說,我們不必去過多指責,因為她已經承受很多了。
我們要做的,是反思悲劇本身。
必須承認,很多時候,手機都在奪走大人的關注,不僅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也在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雖然你在我身邊,可你的眼裡並沒有我。
」
在手機「大行其道」的當下,這句話便成為了孩子們對父母的對白。
許多父母雖然在陪孩子,但卻總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遊戲,忽略了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人在「陪」而「心」不在。
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我國家庭親子關係存在7大主要問題,其中一項尤為值得關注,就是手機開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
該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這兩類加起來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時看手機,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開始搶奪親子時間。
父母沉迷手機,一時疏忽而導致孩子意外受傷甚至死亡的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
隨便上網搜搜看,類似事件每年都在發生。
-
2017年1月3日,在西安打工的肖女士帶著兩個孩子到溫泉世界玩,肖女士在看管孩子的間隙玩起了手機,不滿4歲的兒子卻進入了深水池。
監控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就在母親的背後不遠處掙扎。
可直到孩子徹底沉進水底,母親還看著手機。 -
2016年4月,安徽六安的一位媽媽一邊帶孩子在小區里玩耍一邊玩手機,全然沒有注意到孩子走到了一輛正在等人的汽車的右前方(司機的視覺盲區)。
司機等到人後沒有看到孩子便發動了車子,結果,孩子被碾壓致死。 -
2015年8月2日,浙江金華東陽一個3歲的女孩吃過晚飯後在家玩耍,原本照看孩子的爸爸只顧著玩手機,直到奶奶洗完碗找孫女,才發現孩子不知何時從3樓窗台摔下,顱骨多處粉碎性骨折、顱內出血重傷。
-
2014年9月24日中午,深圳寶安區一位年輕媽媽只顧在房間玩手機,卻沒注意到一歲兩個月大的女兒獨自跑到廁所玩水,結果意外栽進水桶溺亡。
……
一幢幢,一件件,無不令人痛心!
面對這些意外事故,我們可以責怪遊玩場所看護人員的失職,商場安全措施的不完善,相關單位的缺乏管理......
但,縱使有再多的外因,其根本致命原因只有一個:家長對孩子疏忽不可推卸。
英國的一家慈善機構兒童事故預防信(CAPT)調研數據顯示,有24%的受訪家長都承認,曾有過因為自己玩手機,而導致孩子險些遇險的經歷。
要知道,意外往往來自一瞬間。
玩手機一時爽快,出事故追悔半生。
我還見過一些家長,帶孩子出門,既放不下手機,又擔心孩子走丟,索性用繩子,一頭連著自己一頭連著孩子,我不禁想問一句:您是在遛狗嗎?
而且這種兒童安全繩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
2018年4月15日,深圳地鐵一對年輕夫婦為了省心,用兒童安全繩將一大一小兩個孩子「捆綁」在一起。
結果,在站台乘車時,兩個孩子被站台門、列車車門隔開,一個孩子上了車,另一個卻還在站台!
還有一些父母,在家中叫孩子寫作業,叫三遍孩子不聽,上去就開始罵小孩了,動手的也不在少數,而在叫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在做什麼呢?刷朋友圈、打遊戲、看電視劇忙的不亦樂乎。
伊坂幸太郎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不用懷疑,一個小小年紀就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小孩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被手機綁架了的父母。
但是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沒錯,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讓孩子喜歡和著迷呢?
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需要被重視,需要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
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控制、放任、賄賂、威脅都是家長們常用的方法。
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係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與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關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
因為只有情感引導型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係,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能力,為他們將來的成長打下有益的基礎。
孩子的心理極其敏感脆弱,當家長反覆、長期地漠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到內心孤獨的孩子也會「繼承」家長的冷漠,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會通過刻意大喊大叫、搞破壞來引起他人的關注。
無效陪伴除了會讓孩子內心失落,還在無形中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
當家長減少了和孩子的遊戲、交流時間時,孩子也會從電子產品中尋找陪伴和「安慰」,導致孩子從小就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
小孩模仿能力強,對父母玩手機甚至沉迷手機不理會親人的行為會進行有意無意的模仿,這樣的行為則進一步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註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希望她的這本書可以幫助為人父母和即將為人父母的你放下手機,更好的與孩子相處。
下載【一書一課】APP收聽本書精華解讀。
微信:一書一課(ID:sk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