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心理:為什麼沉默既影響人際關係,又危害心理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藝術,那還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讓人傾聽你的真實想法。

但我們經常碰壁。

在失敗的溝通和關係中,我們憤怒、失望、無奈……其實,所有負面情緒的核心,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1

克拉抱怨自己的男友,總是要求自己在二人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動。

男友指責她無論是出行、假期、花銷,甚至是她的新工作,每次都是他決定一切。

克拉是個害怕提要求的人,她總害怕自己的問題會讓人不耐煩。

和男友交往以後更是如此。

克拉的男友是個獨斷的人,雖然他指責克拉沒有主見,但實際上,即使克拉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會被男友否定,最終還是按照男友的想法走。

克拉的感受在男友那裡可有可無,即使他變現得很民主,但也無法否認他從不肯傾聽的事實。

久而久之,克拉就習慣了把一切交給男友決定,即使自己不喜歡,也強迫自己去接受男友的想法。

其實很多話說不出口,是怕被拒絕。

特別是在原本就不夠自信的、在感情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他們有很多話都說不出口:

·明明想說「我不願意」,卻說出了「好,答應你」。

·明明想說「你能不能別走」,卻說出了「沒關係,再見」。

·明明想說「你能不能陪我」,卻說出了「我一個人也行」。

·明明想說「我很介意你沒照顧我的感受」,卻說出了「我很好,不要緊」。

被傾聽是幸福樂觀的要素之一,如果沒能被傾聽,人就會焦躁、憤怒、痛苦,無力照顧自己情緒的人,一定是無法把感情經營好的人。

害怕破壞關係,是我們放棄了自己的聲音的首要理由。

但感情原本就害怕雙方地位的不對等,放棄說出自己的需求,就等於放棄自己的立場和地位。

靠遷就維持的關係,都脆弱不堪。

2

從我們出生的時候起,就有被擁抱和被傾聽的需要,這也是尋找生命意義的必需。

被傾聽不僅是聲音被對方聽到,而且感情也能傳達給對方,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需求甚至滿足這個需求。

剛出生的小孩子已經知道通過哭、喊來表達需求,但是越長大我們越沉默。

被傾聽是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幽默大師皮埃爾·達克說「被他人傾聽,是聽到自己說話的最好方式」,在做深度表達之前,我們會有自我審視與梳理的過程。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問題說完了,即使對方沒給什麼意見,你也突然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不跟人說出心裡話才是最大的冷漠。

在被傾聽之前,必須要有勇氣先把話說出口。

不善表達的人會感到沒有人理解自己,覺得總是沒人發現自己的好,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其實正是他們自己隔絕了他人靠近的機會。

向別人暴露情感確實會有風險,但是想要擺脫困境,就必須勇敢邁出這一步。

若能完成一次好的溝通,雙方的感情會加深,你也會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對方愛的不止是那個會笑的你,也愛有缺點的你。

3

看過這樣一個短片,女主在拚命說話,無論是吃飯、逛街或是看電視,都在努力和伴侶傾訴,但是頭頂著笑臉面具的伴侶,完全沒有在聽她說話,一直都低頭玩手機。

很簡單的情節,卻戳心,它拆穿了很多情侶相處中虛假的親密。

他只是假裝在聽,他只是在敷衍那個拚命表達你。

就像朋友說的,恨不得把老公的手機摔碎,讓他不能吃雞好好聽自己說話。

我們都想要這樣一個傾聽者,他總有時間和耐心,不論我是氣急敗壞還是焦慮萬分,他都會試著感我所感。

他不指責、不攻擊、不貶低,不會用性格解釋人的具體問題。

他永遠洗耳恭聽、有同情心。

他不會否定問題、評判說者或斷章取義。

但現實中,我們總找不到這樣的人。

怎麼被傾聽,是一個跟隨人一生的難題。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處在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身份,都會有被傾聽的需求。

在和父母對話時,他們總是不尊重自己的意願,顯得獨斷專制,要自己按著他們的路走。

在和上司對話時,即使很努力,自己也像個透明人,得到賞識的總是那個會說話同事。

在和戀人對話時,都是自己在遷就,他總是否定我的意見,如果我堅持他就開始敷衍。

這樣的問題都曾經使我們難過、喪氣,也曾使曾經親密的關係緊張幾近破裂。

問題總會有解決的方法,致力於研究人的焦慮、溝通及親密關係維繫的法國心理學家阿蘭·布拉科尼耶總結他多年的臨床經驗,給出了這些溝通建議:

一、把握關鍵對話的時機

傾聽你的人,也有自己的情緒和問題,時機不對,對方根本就不願意聽你說話。

如果向一個情緒低落的人傾訴,他傾聽你是有困難的,因為聽者本身就受困於自己的痛苦之中。

如果你希望從對方那裡得到鼓勵,可能會適得其反。

朋友曼曼就經常和我說,最好不要在她老公「咕噥抱怨」的時候和他說話,因為那樣只會自討沒趣。

如果聽者的精神狀態是樂觀積極的,而且他有足夠的時間傾聽你,當你們恰好在一個適合傾訴的環境中時,這是傾訴的好時機。

二、不要情緒失控

被傾聽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要否認雙方在交流中出現的問題。

要想被傾聽,每一方都要有一定的精神狀態。

如果一開始就吼叫,溝通的頭就沒有開好。

在我們傾訴的時候,有時會被人打斷,他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可能和你的感受截然不同。

但無論你有多麼生氣,也不要去攻擊對方,不要斷然地評判對方。

因為這只會讓對方惱火,不會再友善地聽你說話。

所以即使情緒再激動,也不要情緒失控,更不要用語言暴力去攻擊對方,否則只會造成關係中難以填補的裂痕。

三、同樣設身處地理解對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個人感情,自己的價值觀。

為了能夠暢所欲言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需要找到關係當中的平衡點,不靠自己的想像虛構出一個他人的形象並以此評價和抱有期望。

而且,每個人思考的速度不一樣,不假思索很快就答應的人反而容易反悔,給對方深思熟慮的時間是很必要的。

不要忘記把對對方的期待坦誠相告。

四、恰當地表達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基督徒問牧師:我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嗎?牧師很生氣地拒絕了:不行,這是對主的不敬,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另一個信徒問:我在抽菸的時候,也可以祈禱嗎?但這時,牧師卻非常欣慰地回答:當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兒女!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換一種表達方式,你可以讓對方回覆你預想的結果,或把自己的真實看法用禮貌的方式表達出來。

法國傳奇製片人傑克·尚塞爾(Jacques Chancel)曾寫道:「最可憐、最不幸的人便是無處訴說的人。

」如果沒有人願意傾聽自己,那人生必然是孤獨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與一些負面情緒不期而遇,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途徑被傾聽、被理解,我們就容易陷在情緒的旋渦里,周而復始,無法自拔。

當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溫暖、存在和幸福。

————————

本文觀點來自法國心理學家Alain Braconnier的《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