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讓父母無從遁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每個人最初模仿的對象都是父母,從小到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每個孩子。
父母的三觀正,孩子自然就會明事理,懂感恩,知幸福。
父母若是刻薄寡恩,孩子以後的心胸也不會寬廣到哪裡去。
父母對孩子大抵都有這樣的期盼:他們獨立、有主見、有擔當,活得充實幸福。
但有時,卻又是自己,阻礙了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寶孩子在鏡子裡看著自己漸漸長大,長成什麼樣子,全憑你自己決定。
正如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父母也應做到有修養。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背後站著有修養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安妮寶貝在《月童度河》一書中寫到:有時她像鏡子,投射出我的愧疚、無能為力、困惑、擔憂、讓我看到心底的陰影。
炸雞店裡,我遇到一對母子,男孩十來歲的樣子。
「要這個,要這個,要這個!」他指手畫腳地點了幾個品種。
「不加辣椒,多放孜然,麻利點兒!」
「你倒是快點兒,磨蹭死了!說了多放孜然多放孜然,沒聽到嗎?趕緊趕緊趕緊!」
他一副氣急敗壞的樣子,邊說還邊跺腳。
做炸雞的老闆,皺皺眉,顯然被這個孩子指揮得心煩。
我也不由自主地看了孩子一眼。
那個媽媽有些不好意思,說:「你好好說話,怎麼那麼多事兒呢!」
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怎麼了?我爸就是這麼點菜的!你別管!」媽媽立即禁了聲。
過了一會兒,媽媽說:「再要一份雞柳吧!」孩子說:「我不吃雞柳,要雞排!」
「雞排已經有一份了,我想嘗嘗雞柳。
」媽媽說到。
「不行,就不許要!」他昂起頭,瞪著眼對著媽媽。
腳還在媽媽的腿上胡亂踢了幾下。
那媽媽就甘拜下風了:「好好好,要雞排要雞排要雞排!」
可能是為了化解尷尬,媽媽瞅瞅我們自言自語了一句:「這熊孩子!」我和老闆相視一笑。
熊孩子確實是熊孩子,可是父母呢?他是天生的熊孩子嗎?在孩子一次次犯「熊」的時候,父母哪裡去了?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所有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父母。
他們要麼,在前面做了「熊」的榜樣,做了壞的引導,要麼,沒有擔負起管教的責任。
年幼的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一種與父母共通的安全感。
隨著時間變化,久而久之,這種模仿逐漸內化成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表現出的都是缺乏修養的行為,那麼孩子通過模仿這種行為,也會變得缺乏教養。
父母以身作則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環節。
它決定著孩子長大成人後,品德是否高尚、處事是否得當,這一切的意義對孩子的人生而言,要遠大於遺傳智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