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情緒對孩子的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如果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他們會喜歡怎樣的父母和家庭?

最近,一則芬蘭的公益短片《孤兒院》刷爆了整個朋友圈。

這是一家收容父母的成人「孤兒院」,在這裡,每一對父母都在一個個「籠子」里,等待著孩子們的挑選。

一對乖巧可愛的姐弟,來這裡挑選自己的父母,他們跟著一位女士的引導,一共「面試」了四對父母。

第一對父母在客廳里,爸爸看書,媽媽打掃衛生,默契對望時,滿是溫柔;

第二對父母是在廚房裡,像是正要共進晚餐,見到姐弟倆,媽媽笑著給他們倒了一杯橙汁;

第三對父母是在戶外推著一輛嬰兒車散步,看到兩位孩子,爸爸蹲下身,溫柔地和兩人對話;

面對這三對父母,姐弟倆始終帶著純真的微笑和渴望的眼神,直到看到第四對父母,兩人的表情瞬間變了。

第四對父母在一個臥室里,媽媽拿著酒杯,爸爸更是衣服醉醺醺的樣子,兩個人正在激烈地爭吵著什麼。

兩個孩子臉上的笑容逐漸凝結,開始顯露惶恐、畏懼、不知所措……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就肆無忌憚地在他們面前表露自己的壞情緒,跟孩子發脾氣,跟伴侶起衝突。

卻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

無論是家庭氣氛還是父母的情緒變化,孩子往往都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到,並產生相應的影響。

02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短短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怎樣不同的性格特質。

認識一位姑娘,從小聽話懂事,成績優異。

但是她的父母感情並不好,經常吵架甚至動手,年幼的她就成了兩人的出氣筒,經常受到指責和打罵。

而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她一直不敢與他人交流,始終無法融入集體之中。

因為她心中有著很強烈的自卑感和不安感,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是不被喜歡的。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03

關於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心理學上曾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第一個實驗是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的「靜止臉實驗」

先讓一位母親笑著和孩子互動,孩子會非常開心地回應母親;接著讓母親保持冷漠,面無表情。

孩子意識到不對後,開始不斷地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嘗試繼續和媽媽互動,最終崩潰大哭。

第二個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的「視崖實驗」

以玻璃和桌子造成視覺懸崖的效果,將母親和孩子分別放在兩頭。

同樣的場景,當對面的媽媽,始終面無表情,一臉冷漠的時候,兩位孩子都是在「懸崖」前停下腳步,選擇了折返;

而當媽媽面露微笑,積極鼓勵的時候,兩位孩子原本對「懸崖」緊張恐懼的情緒明顯減輕,甚至面對視覺懸崖中的「火海」,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爬過去。

兩個不同的實驗,卻證明了同一個道理:父母的情緒變化,會對孩子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

可以說,父母就像是孩子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情緒平和喜悅,充滿正向積極的能量,孩子就會跟著充滿快樂、自信、勇敢;

反之,如果父母總是充斥著憤怒、冷漠等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退縮、恐懼,缺少幸福感。

有一句話叫做:「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參照物,無論是父母主動引導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孩子都會不斷地學習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質。

所以,那些情緒穩定的父母,大多能教育出一個同樣情緒穩定的孩子,而那些總是吵架發脾氣的負面,孩子可能看起來很聽話,很懂事,卻始終很難真正擁有幸福感。

04

認識一位男士,自小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他曾發誓自己絕對不沖孩子發火,可是每次孩子一做錯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

這也是脾氣暴躁的父母,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因為孩子永遠是渴望與父母連接的,而通過與父母做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特質,他可以強烈地感覺到「我們是一起」的。

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一個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人生,往往與他的父母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

但我們也需要明白,帶著情緒的教育大多都是無用功。

面對你的憤怒和責罵,只會讓孩子因為自我保護,而選擇封閉。

身為父母,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用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滋養,從而獲得抵禦一切困難的力量,獲得從內在升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如此,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