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就不用樹立規則?瞎扯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的支持比較多,慢慢到了他長大成人,對他的限制就越來越少。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在保障他的安全和健康的規則下逐漸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在「邊界」下的成長。
比如,孩子小時候的飲食起居方面,某種食物不適合孩子吃,那就有「不允許」吃的規則,可以跟孩子溫和而堅定的交流。
再比如,孩子的成長階段需要多少個小時的睡眠,從而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規則。
規則是出於對孩子成長的支持,而不是其他原因。
既然規則出於對孩子成長的支持,每個人自有其看法。
規則如何設立,根據每個家庭對孩子安全和健康的認知而定,沒有統一的答案。
但對於這三點,我想應該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知道,一起來看一下吧。
慎定規則
如果父母安全感不足,會牢牢為孩子設立安全界限,把孩子綁架在自己身邊。
這就像《媽媽是超人》里的馬雅舒一樣,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家裡沒有多餘的家具。
但是,這樣的做法並一定是正確的。
即使再溫和而堅定地向孩子表明規則或邊界,也在摧毀著孩子自由探索的需要。
所以我們要思考到底應該設定哪些規則,然後才是堅定的問題。
慎重,意味著這規則非有不可,否則會危及孩子的成長。
比如孩子幾點前要睡覺,什麼危險的事情不能做等等。
規則是針對每個人的
規矩時父母和孩子一起約定的,那麼是否孩子就應該按照規則辦事,父母就不用呢?
塞卡認為並不是這樣的。
對於規則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些文字和約束;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就應該按照規則辦事。
有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多要求,但自己卻不受約束;有的父母給孩子提供很多需求,但自己都沒有辦到。
當這一切發生,孩子就會有樣學樣,變成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
所以規則必須是針對每個人的,不是單單對孩子的。
在規則之下給孩子自由空間
我們為孩子制定規則,並不是讓孩子寸步難行,而是讓孩子知道界限在哪裡,從而獲得內心更大的可以選擇的自由空間。
與其在孩子行走的時候給孩子處處設置各種約束,不如告訴告訴孩子邊緣在哪裡,邊緣內他都是自由。
例如,同樣是給孩子每周五粒糖,可以是每天吃一粒糖,也可以每周給孩子五粒,讓孩子自己選擇。
在每周只有五粒糖這個範圍內,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是用怎樣的方式來吃糖,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這樣更能培養孩子的獨自和自我意識。
或者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想出可以遵守的方法,從而讓他生成自覺性,進行自律方面的鍛鍊。
我們尊重孩子,但我們也要在一定的範圍內約束孩子。
就像對樹枝進行修剪一樣,如果一味地讓大樹自行生長,那麼就會有很多無用的、多餘的樹枝出現。
與孩子一起定製規則,定期修剪孩子的「樹枝」,更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塞卡說
當然,也會出現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這種情況~父母們需要酌情處理喲~
- end -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