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不要逼我見到誰都打招呼,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創 | 嚴淑女,台灣兒童文學研究者、兒童文學博士,擅長以繪本育兒
鄰居家的寶寶軒軒今年三歲。
有一雙又黑又亮的大眼睛,一笑起來還有兩個深深的酒窩。
附近的爺爺、阿姨對軒軒總是格外熱情。
軒軒是個說話比較早的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就會清晰地稱呼別人。
每次鄰居爺爺為了讓軒軒叫他,就把軒軒的玩具從他手裡拿過來,說:「叫爺爺,我就還給你。
」然後軒軒就會明朗大聲的叫一聲爺爺。
更多時候,只要見到熟悉面孔,他都很主動、熱情地稱呼對方:爺爺、奶奶、姨姨。
現在,軒軒在家裡依然活潑愛動,唯一的一點不同就是,他見到鄰居不會再主動打招呼了。
有時候媽媽會教他,「快叫爺爺」,軒軒就躲在媽媽身後不說話,讓媽媽覺得軒軒很沒禮貌。
有時候帶軒軒去姥姥家玩,看到舅舅、舅媽,軒軒不願意和他們打招呼,也不願意和自己兩歲的小表弟一起玩。
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媽媽,這不是我們家,我們快點回家吧!」媽媽就很納悶,怎麼軒軒現在還不如更小一點的時候熱情、主動、有禮貌了呢?
再過一段時間,軒軒就要上幼兒園了,媽媽就很擔心,如果軒軒一直不喜歡和別人玩,性格內向,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沒辦法相處、交不到朋友怎麼辦?
軒軒媽媽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在有一定程度的清晰意識以後,就出現跟別人互動的問題,將來對他的社交和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的穩定度、學習表現都有很大的影響,爸爸媽媽一定要找出原因,幫孩子提高社交商。
首先要記住不要做的事情:
◆對自己:不要把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當成一件「丟面子」的事情,孩子不是家長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教育成功結果的工具。
◆對孩子:不要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說孩子「不懂禮貌」。
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並找出他「不主動」的原因。
孩子「表現內向」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又要如何引導孩子改變呢?
1.孩子在驅避性這項天生氣質中,屬於避性強的。
避性強的孩子,對陌生對人事物,第一反應通常是害怕或者焦慮,簡單來說,他就是一個天生害羞內向的孩子。
(關於孩子是否是避性強的氣質測驗,我在XI』MA』LA』YA音頻《害羞內向,不打招呼又愛擔心,怎麼辦?》中有具體講解。
)
2.後天環境和社交經驗,影響孩子,讓他不敢主動社交。
孩子在家一切正常,到了陌生環境或者見到陌生人,就變得害羞。
是因為他沒有學會如何和別人相處的方法。
這兩類表現,其實家長都可以通過慢慢引導和培養來改善。
首先,需要讓孩子自己接納擔心、躲避的情緒反應。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我好擔心》(美/凱文•亨克斯)。
這本繪本里就講了一個膽子很小的小女孩小莉,她總是爸爸媽媽在她睡覺時不見了、擔心屋前的大樹倒掉、牆壁的縫隙中會有妖怪跑出來,上幼兒園第一天,擔心老師不喜歡自己、沒有人跟她一樣帶布娃娃上學……這。
個故事能讓孩子知道,原來很多小朋友跟自己有一樣的感覺;也要帶著布娃娃才敢去上學;緊張害怕的時候也會一直搓布娃娃的耳朵。
最棒的是,小莉在學校找到好朋友,加上有趣的課程,讓她的擔心越來越少了。
自己也能和小莉一樣,能在幼兒園過得很開心!
在共讀中,讓他安心地把他的擔心都說出來,爸爸媽媽和老師會幫他找到解決的方法。
讓孩子從閱讀繪本中,達到放鬆情緒、接納情緒、緩解壓力的效果。
其次,不要一味勸說,說什麼「不要不說話」「不要擔心」「你看別人都多有禮貌」,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因為他的情緒如果沒有被爸爸媽媽接納和理解,他就會覺得自己是異類,就會開始否定自己,壓抑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害羞退縮。
然後,提供孩子多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機會,並帶他提前預熱。
孩子都有好奇心,內向孩子不是害怕人際關係或真的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面對新事物會產生焦慮,你需要給他時間慢慢觀察和適應。
所以參加任何活動之前,父母可以提早半小時帶他到現場熟悉環境,增加他的安全感。
如果他一開始不敢加入遊戲,不要強迫他。
你陪他在旁邊觀察一下,並且用鼓勵的話安撫他的情緒。
最後,運用同理心安慰孩子,並相信,孩子內向並不是缺點。
一句「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遠遠比「你怎麼這麼膽小」要有效太多。
同理安慰可以快速安撫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你要接受 「性格內向,並不是孩子的缺點」。
許多大人物,如:比爾蓋茲、JK羅琳等,都擁有內向的性格,才能在專業領域上贏得大成就。
所以,你要學會欣賞你家的內向小孩,用愛、理解和耐心等待他、支持他,讓他發揮最大的潛能。
不要小看孩子的「膽小、內向」,這與「社交恐懼症」關係密切
有些家長說起自己孩子的特點的時候都會說 膽小、內向、怕見生人等,也有很多家長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 如果孩子年齡很小,往往引起不了大人們的關注,以為孩子就是喜歡自己玩耍等大一些就好了。然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