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老師:天天和青春期孩子打交道,我有四個極深的感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是一名初中老師,初一到初三,年少青春的孩子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常年累月和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打交道,我發現,對待這個階段的孩子,爸爸媽媽的做法「誤區」實在太多,所以希望在這兒和更多的老師和家長分享一下教學的感悟和發現~
爸爸媽媽們,請儘量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大家愛的方式各種各樣,寵溺的,放養的,上各種培訓班的……
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多麼愛他啊,但是親愛的孩子,他知道你愛他嗎?
特別當他們越長越大時,他們看到你對他學業的不滿,對他交友的干涉,對他愛好的剝奪 ... 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他,能知道你愛他嗎?
曾經有一屆的學生,事兒特多,我越了解越心驚。
單單最初粗略了解的這10來個學生,幾乎都是家庭不幸的:離婚的,單親的,留守的,或者家庭內部矛盾重重內戰不斷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孩子,初一時學習中等水平,初二幾乎是應付作業而已,初三學業已經無力回天了。
他父母離婚,靠爺爺生活,住校,幾乎沒有零花錢,以致於他初二這一年幾乎把吃飯的錢用於吃零食,導致初三胃痛。
聽到這個,真是令人心痛。
這個爹不疼娘不愛,連祖輩都不管的孩子,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可是那些雙親俱在身邊的就幸福很多了嗎,未見得!忙於自己生意而未跟孩子交流的,動不動就棍棒伺候的,或者經常拿某某孩子做對比的,或者讓孩子刷題刷題刷題的……
在青春期,孩子們的不滿全爆發出來,有厭學的,有離家出走的,最多的,當然是沉迷網路遊戲啦。
為什麼要在家裡呆著呢?家裡沒有愛,都是要把人逼入絕境的嘴臉……在遊戲中聽不到爸媽爭吵,在打打殺殺中可以釋放壓力或實現虛擬的自我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愛與陪伴,這才是父母應該給的。
如果確實忙於生計沒有時間,也請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情況,你都愛他,一直告訴他,讓他深信不疑!讓孩子知道,即使全世界都不在乎他,至少還有一個你!
單有愛還不夠,請再給他一點自尊吧!
尤其,請不要經常在別人面前或公共場合罵孩子。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
初中階段的孩子,最顯著的特徵是有很強的自尊心。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被愛、被保護,他們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
他們在受到肯定和讚賞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在受到批評和懲罰時,會感受重大打擊,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孩子如果經常被父母當眾批評、揭短,那麼孩子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甚至會產生以丑為美的變態心理。
套用一句話,「你說我笨,我就笨給你看」。
而且當著別人的面,會讓孩子覺得特別沒面子。
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棄的。
我們年段室里,有時會有班主任請來一些家長交流或解決孩子情況。
當然,基本上是「犯了事」的孩子的父母。
家長們為了自己的或者老師的面子,都會狠狠地批評孩子。
那天,孩子也在場,他媽媽就一個勁地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這種題目別人都會做,你怎麼都不會……我實在聽不下去了,跟那個家長說,不要當這麼多人罵孩子笨了。
那個家長瞬間沉默。
那是下課期間,很多老師在,孩子把頭深深地埋下了~
我有個朋友,她說她就是老師眼裡的差生家長……有次她又被請到孩子學校,老師當著她的面,對她孩子說:「你考這麼少,你舅媽都很沒面子了。
」(朋友親戚就在該校任教,和該老師是朋友), 朋友忍受住了這種雙重「羞辱」,沒有把這種情緒轉嫁給孩子,而是轉頭對孩子說:「讀書是自己的事,跟舅媽沒關係!」
也許在這種場合中,你做不到像她一樣冷靜和勇敢,那就保持沉默吧,或是跟老師就事論事處理問題,千萬千萬不要在孩子的傷口上再撒把鹽了,如果不幸再加上陳芝麻爛穀子,那這以後的爛攤子(孩子賭氣、厭學、絕食、離家出走)……不是還得由你來收拾嗎?
一個孩子知識多寡,在我看來,遠不及爸爸媽媽給予他的恰當的愛來得重要~如果有愛,有自尊,相信這個孩子帶給社會的也更多的是正面的能量!
外表乖巧的孩子讓你一萬個放心嗎?請密切關注孩子的動態吧!
初中孩子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方面都出現顯著變化,這導致他們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他們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需要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向同伴傾訴而不是父母,所以此時父母更應該密切關注孩子動向,避免孩子在叛逆期走錯路、走歪路。
這裡特別特別提醒一下乖乖孩的父母!
有些孩子比較安靜、聽話,生活學習均不需要家長操心,許多家長就樂得輕鬆,忙自己的事去了。
其實表面的風平浪靜,有可能暗潮湧動吶,若等觀察到,怕已經回天無力了。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孩。
父母在他三年級時把他放心地交給老人,雙雙出去打工了,孩子六年級畢業後才回來。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學習成績很好,是考重點高中的料,他爸媽說起他,滿臉都是驕傲。
他上初二時,父母忙著開公司,裝修房子,又叫來爺爺幫忙。
等孩子上了初三,媽媽忙完了房子,發現平時靦腆、一聲不吭的孩子戀愛了,而且陷得極深。
大庭廣眾之下與女朋友手拉手,中午則把教室門關上,單獨與女生不知道在裡面幹啥。
氣急敗壞的媽媽軟硬兼施,並與女生家長配合,也無力拆散這一對小鴛鴦。
最後當然是中考考得很差,媽媽為了不讓他們在一起,把他弄到別的縣市讀高中。
結果開學不久女生就甩了他,他趕回來質問無果後大哭一場。
他爸媽擔心他會想不開,但最後他接受了這一事實。
我們都以為天下太平了,皆大歡喜。
事實是,三年後他高考失敗,個性也呈抑鬱,真是令人唏噓啊。
媽媽一直責怪自己在孩子最關鍵的一年去裝修房子,原本以為自己家的這個「好孩子」還是會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而疏於關心和照顧。
這個敏感時期的孩子缺乏溫暖和愛護,只能到同伴中去尋找,再加上青春萌動,很容易在異性中找到共鳴,從而「早戀」。
怎麼對待孩子的「早戀」?在新的時代,父母的看法和做法各有不同,這裡不評價。
這個媽媽的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
1、看到孩子表面上「風平浪靜」,成績不錯,就不在乎和孩子的深度溝通了
2、發現「早戀」問題後,對待方式簡單粗暴,以至於孩子內心的憤怒、反感,無法消解 ...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每天抽個十來分鐘,再不濟也可一周一兩次與孩子聊聊同學,聊聊老師,聊聊社會,也可以聊聊當年的自己,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思考,也許那些他難以啟齒的煩惱就在此灰飛煙滅了,而不必向外尋求一些不可靠的幫助。
這裡再舉個例子。
有個學生,應該是我教過最聰明的,學習很輕鬆,數理化經常得獎,寫起小說來也是很有看頭。
涉獵頗廣,我曾家訪過,書架上的書種類頗雜,還有架顯微鏡,這在當時當地是極少見的。
就是這樣一個讓人省心的學霸,高中脫離了父母的懷抱,當了寄宿生,居然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直到高三才收了下心。
只能說是上天厚愛,考上了南開大學。
但是,但是,他居然重新回到遊戲之中,曠課曠課掛科掛科,最後無法畢業,拿了個結業證書回家。
我們聽說後簡直扼腕嘆息啊
!
其實,不管多大多乖多自覺的孩子,內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你的心,雖然未必事事參與,但溝通和了解孩子的內心,在孩子的青春期尤其重要。
千萬不要想著孩子的良好習慣已經養成,凡事已上了正軌了,你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可千萬不要這麼想!
青春期!青春期!青春期!請把孩子當大人看!
這點太重要,所以另起一條來說 ...
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在2~4歲期間,多在3歲左右,這似乎是我們能控制住的年紀。
第二逆反期出現在小學末期至初中階段的10~11歲至15~16歲,突出表現在青春發育期。
這個年紀,你有把握控制住嗎?
兩個逆反期都聚焦於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向控制方要求獨立自主權。
都出現成長和發展的超前意識,第一反抗期兒童具有「長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兒童具有「成人感」。
第二反抗期所要的獨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獨立,要求社會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關方的控制。
許多家長無視孩子的「成人感」,繼續用權威威壓孩子,把孩子視為被動的受教育者和被塑造的對象。
無視孩子對獨立自主的需求,家長的權威感在這個非常時期受到碾壓那就再正常不過了。
同事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至今提起女兒,他們總是後悔不已……
據他們說,女兒除了小時愛哭外,其它病痛什麼的都很省心。
到了初中,才對她的中不溜秋的成績有所擔心,為了能讓她考上好高中,夫妻倆一合計,決定讓孩子初二留級一年。
結果女兒就是不同意,堅決不同意。
他們想留級對孩子的未來有利,而且孩子還小,還不懂得利害關係,這時候就該由父母來為她導航把脈,當然,休學留級也有很繁瑣的程序要走,爸爸剛好有職務之便,不用白不用。
於是乎,女兒反對無效,屈服於父母的安排,但她堅決不在本校讀書,認為留級是很沒面子的事!不好意思見到原來的老師和同學的!這樣,她休學及初三那年,就由爸爸安排轉到別校就讀了。
從此,家無寧日,這孩子的叛逆就沒有停止過,母女倆見面就吵,夫妻倆提到女兒就生氣。
原來預想的成績沒有因為多念一年而提高,反而因為留級而直線下降。
父母對此無可奈何,自己釀的苦果自己吞。
中考考得一塌糊塗,還不願意在本校高中就讀,父母只好又托關係聯繫學校。
高中女兒也無心學業,父母著急,只好勸她去學美術,謝天謝地,她居然還比較喜歡。
因為本校的美術藝考生上線率很高,於是她高三那年回來讀書。
可是,她居然要去當寄宿生,爹媽住的地方與寄宿生樓是隔壁,咫尺距離不肯回家睡覺,只在晚飯時回家吃飯,就是這麼一點時間,家裡也是雞飛狗跳吵架摔打聲不斷的,引人感嘆。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獨立自主意識,同事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對待,以為自己可以代替孩子做主,以為憑著父母的經驗可以一眼望穿的好事,孩子也必定俯首接受。
可是,這樣一個原本事事順你意的孩子,怎麼會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來反抗父母,這是任誰都想不到的。
忽略了孩子成長期對自我意識的保護,受傷害的豈止是父母啊!
有人說,父母之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還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不管如何,在他蹣跚學步時,你牽著他的小手;在他勇敢前行時,你用目光把他的背影深深凝望。
在他得意時,你做那個熱烈鼓掌的觀眾;在他失意時,請獻上肩膀讓他依靠……既不占有,也不退出。
本文轉載自小花生網(ID:xiaohuasheng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