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媽媽累死累活,爸爸卻更得孩子「歡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部分的家庭場景,都是事無巨細的嘮叨媽媽和沒關係無所謂的好玩老爸。
很多媽媽都或多或少的抱怨過,在親子關係中,自己整天為孩子操心衣食住行,但事實是孩子卻更喜歡當「甩手掌柜」的爸爸。
很多媽媽對此也很是「吃醋」:明明自己陪孩子時間最多,可是到頭來孩子還是喜歡跟爸爸!
港真,在寶寶的心目中,爸爸媽媽確實是不一樣的
爸爸會給寶寶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規的東西,帶給寶寶更多的激情。
媽媽的活動則常顯得重複、單調而刻板。
爸爸花在寶寶身上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玩樂上,寶寶也更願意與爸爸一起玩樂,追求新奇的探索。
而媽媽則主要偏重生活上的照料,並且喜歡教育寶寶遵守「規則」。
很多媽媽都會吐槽說,這些爸爸平時不見得有多照顧看管孩子,但是一玩起來就是會「討好」。
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對,畢竟,誰都喜歡和自己合拍的人玩,小朋友們之所以更喜歡爸爸,那是因為在他們眼裡,爸爸更像是同類,是玩伴,而媽媽總是在「教育」在「囉嗦」。
在陪玩這方面,爸爸真的更有趣
當孩子在遊戲的時候,像玩橡皮泥或者假裝自己是動畫人物在地上打滾啊,每當媽媽看到的時候,大概脫口可出就是「你這樣會把衣服弄髒,快起來」,而爸爸呢,很可能在旁邊和孩子一起玩得不亦樂乎呢。
還有塗鴉這種事,小孩子喜歡亂塗亂畫,不光在紙上牆上,在自己身上也喜歡,當然也會幫爸爸畫一下,很多老爸都會慷慨的把手臂或者胖胖的肚皮貢獻出來,但是這事換成媽媽你試試?肯定會說油墨好難洗的,對皮膚不好,最好不要玩了。
其實媽媽們的這些行為是再正常不過了,都是非常正確的初心。
可是媽媽們在減少孩子的風險、注意家庭的整潔、秩序的同時,卻往往忘記了孩子的快樂,也忘記了保持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
「面面俱到」的媽媽為什麼會敗給「粗線條」的爸爸?
你與孩子接觸得頻繁,並不代表他的內心就傾向於你,這一點尤其在寶寶逐漸長大過程中越來越明顯。
許多媽媽並不真正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媽媽們對細枝末節很敏感,寶寶一旦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你的期望,就會受到責備,這樣的相處時間專家稱為「否定或忽視形式的接觸」,這種接觸時間越長、次數越多,寶寶的牴觸和厭煩情緒就越濃。
時間長了,媽媽的話不僅不再受到孩子的重視,而且可能在孩子的內心形成了嘮叨囉嗦的形象。
相反的是,爸爸平時對孩子管教比較少,而且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更多的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關注比較重要的點(俗稱「粗線條」),而不是像媽媽那樣「面面俱到」。
爸爸在寶寶心中的形象更多地是寬容,不拘小節,不像媽媽那樣規矩分明,所以寶寶更願意跟爸爸交往。
媽媽們:明明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卻覺得不好
其實,媽媽們不妨想清楚這些:
當他們盯著沙堆和泥巴雙眼發亮的時候,是不是要尊重他「正在擁有對一樣事情產生興趣的快樂」?當他想和你一起畫畫塗鴉的時候,是不是能感受到他希望你參與其中的期盼呢?當外出逛街時,他想要你抱著,是不是應該理解孩子想要「跟大人一樣高度看商品,而不是一直看別人腳底」的心情呢?
看《爸爸回來了》最喜歡甜馨,雖然賈乃亮被稱為「神經奶爸」,但是我覺得在日常教育這方面,乃爸的一些育兒經其實很不錯,媽媽們也可以學習一下。
1別太把孩子當孩子
賈乃亮:我不跟她說小孩話,不會去哄她,就像哥們兒似的以大人的身份跟她聊天。
比如吃飯時,我會說 「你快吃吧」、「要是燙的話稍微晾一會兒」、「我出去給你掙奶粉錢去了啊」、「我可累壞了,你要不聽的話我回來就晚了」……甜馨會根據我這些說話的語氣轉變她的語氣。
2示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賈乃亮:我跟她過家家的時候,會假裝把她的玩具娃娃的手割傷了,然後真的去拿創可貼包紮,她就學會了。
所以那天我假裝受傷,她就會拿創可貼,她也是第一次在節目裡這樣表現,弄的我還挺驚訝的。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就很不錯,看似很隨意,其實粗中有細,媽媽們也不妨在日常教養中隨意一些,粗放一些,不用捏著嗓子裝娃娃音,也不用事事都想著要乾淨要整潔,把孩子當玩伴,認認真真的和他們一起玩耍,相信你們的親密程度會更進一步呢。
孩子跟爸爸不親?原因出在這裡
老朋友聚會,一位朋友吐槽孩子跟老婆關係太好了,平日裡都不愛搭理他,讓他覺得老婆和孩子才是一家人,自己就像家裡的隱形人。這位男同志並沒能引起我們的同情,而是遭到在座各位女同胞的批鬥:「誰帶的多當然...
父母平時要少對孩子說這四句話,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
其實每對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每對父母都不求孩子有多麼的成功,以後可以多麼的出人頭地,只希望他能做好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其實在孩子身上最能反應出家長的教育問題。父母平時要少對孩子說以下這...
孩子跟爸爸不親,問題出在哪?
自古以來對媽媽的讚美似乎要多於爸爸,孩子跟媽媽親近的也多於爸,爸爸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有時候也會相當的懊惱吧。自己自認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孩子跟自己一點都不親,這種狀況怎麼破呢?先來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