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粗口成章」,爸媽錯了嗎?請在這裡找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彤彤的窗花,喜艷艷的對聯;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全家福……

伴隨著新年的到來,孩子又長大了一歲,但有些寶爸寶媽臉上卻有些愁容...

「我的孩子可能平時被寵壞了,說話一點都不尊重長輩,這過年要走親戚串門了,帶著孩子就怕他說出點什麼頂撞人的話,多尷尬呢。

「我家孩子不知道跟誰學的,5歲居然會說髒話了,真是氣死了!」

孩子說話粗魯真是讓家長傷透了心,要改掉這個壞毛病也是困難重重。

明明跟孩子說好了不能再這樣說,剛過一天粗話又從孩子嘴裡蹦出來了;有的家長說自己孩子比較容易急躁,一急起來什麼都忘了,「你去死!」一類的話就會吼出來。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老。

3~6歲是孩子語言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習慣了說粗話,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但往好了想,此時孩子的語言習慣還沒有穩固,這正是寶爸寶媽們讓孩子改掉壞毛病、培養好能力的最好機會。

所以,辦法在哪裡呢?

找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學會粗話?跟誰學的?找到粗話的源頭是根本。

電視、手機:目前的動畫片、電視劇普遍都會有一些不適合小孩子們看的字眼出現,家長要多多注意,幫孩子屏蔽掉不適合他們看的影音。

幼兒園:會不會是跟其他小朋友學的?問問孩子他的朋友們也這樣說話嗎?

家人: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經常會不經意間說出一些粗話,或者一些網絡用語,這些話在成人眼裡不算什麼,但孩子說出來卻顯得很難聽,也許寶爸寶媽們要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對「話」不對人

孩子最一開始學會粗話,是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嗎?是真的為了表達憤怒嗎?他們真的知道自己說的話其實很難聽嗎?不盡然。

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模仿本領,他們最開始學粗話的時候,多半是覺得好玩。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當即訓斥他,甚至懲罰他,孩子只會感到委屈、焦慮。

後果就是孩子只記住了爸爸媽媽的批評,卻並不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

所以父母應該分清指責對象是粗魯的語言,而不是孩子。

同時要給他重新選擇的權利。

「你說了『你閉嘴』這句話,讓媽媽感到很不開心,這是一句讓別人不開心的話,你可以對媽媽說『你能不能先不要說話』,對嗎?」

如果孩子意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父母應表示感謝,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他尊重別人。

不強化孩子的「粗話記憶」

當孩子剛學會說一兩句粗話時,家長聽到後往往反應激烈,表現出一種很氣憤、緊張的情緒。

這會讓孩子誤認為粗話是一種特別的、有趣的話語,能夠引起爸爸媽媽對自己強烈的關注。

一旦孩子認為這種方法有效,就可能會不斷地模仿和重複粗話,來博取家長的注意。

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大多數寶爸寶媽們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所以家長當聽到孩子試圖學著說粗話時,應平靜地告訴孩子不可以。

家長不能因為粗話而給予孩子過度的關注,一旦孩子覺得粗話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就會覺得無趣,不會再去故意模仿這些詞彙了。

教孩子緩解情緒的方法

很多孩子可能已經脫離了模仿和重複粗話的階段,他們在感到氣憤或者受挫時,會有意識的、有對象的、習慣性的說粗話。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有必要採取一定的懲戒措施。

但同時家長們應注意,懲戒絕不是「以暴制暴」,當然也絕不能以粗話回罵孩子。

而是要在小小懲罰的基礎上教導孩子有效的緩解情緒的方法。

比如鼓勵孩子把不開心的事講給父母聽,在家裡設立「冷靜角」讓孩子學會暫停壞情緒等等,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父母,寶爸寶媽們可以採取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很大部分體現在語言上面,所以寶爸寶媽們要注意從孩子呀呀學語時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教會他們使用文明用語,幫他們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小秘密之——高聲尖叫 你該如何應對

大多數寶媽會發現,寶寶時常會高聲尖叫,特別是寶寶從出生開始發生到語言組織能力還不完善這一階段,那麼寶寶為什麼尖叫呢?其實這也是寶寶的一種語言,也是他的表達方式。要想知道寶寶到底什麼意思,還需要爸...

孩子爆粗口?父母管教別犯3個錯誤!

平常乖乖、有禮貌的孩子突然沒來由說了一句粗話,雖是童言童語,卻令父母覺得尷尬。不過,此時若父母反應過度,不僅可能使孩子感到有趣,還會為了引起父母注意而刻意再說這些不好的言詞。面對孩子說粗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