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怎麼辦?幾招教你化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家裡的孩子開始對你撒謊,相信媽媽們多會十分擔憂。

「我的乖小孩,怎麼成了謊話王?」其實,撒謊是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今天跟著布點君來學習一下。

孩子為什麼撒謊?育兒路上的寶爸寶媽很是不解,通常都是很擔心的樣子。

其實孩子撒謊並不意味著孩子性格頑劣。

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

今天的分享就是讓大家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的分享引導成大智慧。

2-4歲:愛說大話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

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於不斷發育的階段。

你的孩子還不能分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有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的謊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盤。

有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問幼兒園老師:「我的孩子一個星期最少從幼兒園拿回家一個玩具,他告訴我是老師說他可以拿的。

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不過,老師的分析消除了這位母親的不安和尷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為,如果他們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那麼這個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

小提醒:這麼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

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你的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的所在。

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氣了,而且將來他肯定不願意讓你知道這些淘氣的事兒。

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

你可以清楚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並不真正屬於你,它屬於這個商場。

」這樣孩子能慢慢的明白自己的占有想法是錯誤的。

當然,父母一定不希望壓制孩子的幻想,所以你可以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但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5-7歲:逃避訓斥

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

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

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矇混過關。

說謊的起因有很多,方式也有很多,父母要學會區別對待。

如果他聽到你對婆婆說你有多麼喜歡她送你的毛衣,而事實上你卻從來不穿。

那他就會認為說謊是被允許的。

當然,如果他為了掩飾自己沒有刷牙而撒謊則僅僅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

小提醒:告訴孩子有時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他人的感情。

給孩子舉個例子能夠使他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當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請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所以你不去,那麼你的話就會傷害他,使他很傷心。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有別的事情不能去,雖然並不是真正的實話,可是不會令他傷心和難過。

但是如果他的謊話只是為了掩飾,那麼父母就應該就事情採取行動,比如孩子不刷牙我們應該多檢查和監督他。

而如果孩子的謊言升級了,達到非常嚴重的後果,則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懲罰,讓他更加直觀的體會到自己的錯誤需要時間來被原諒。

遇到孩子對你撒謊,父母怎麼辦?

1、不要明知故問,讓孩子有更進一步撒謊的機會。

明明看出了事情是孩子做的還要問是不是你做的,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撒謊,直接指出來比較好。

2、將精力集中到找出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責備上。

「不管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燈已經壞了。

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3、如果你不確定孩子是不是在撒謊,就相信你的直覺:「我覺得這不像是真的。

4、不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說了真話,你就沒事了。

」而是應該說:「如果你撒了謊,那麼你就會有更大的麻煩。

」事情做錯了,承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但並非事情就沒錯了。

可是如果隱瞞,那問題可就大了!

5、有時孩子們撒謊是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他們覺得撒謊比失敗要好。

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你就需要讓孩子知道,盡力去做了,即使是錯誤和失敗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6、為孩子做出榜樣。

孩子總是會去模仿大人的做法,所以千萬別做「反面教材」!你讓孩子看到了你的「謊言」,就等於告訴孩子這是正確的,你鼓勵他這樣去做。

(善意的謊言除外)

7、別給孩子扣「小騙子」的帽子。

別因為孩子的一次錯誤就給他扣上「撒謊者」的帽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強調。

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逆反的心裡,會讓他自暴自棄:「你不是說我愛撒謊嗎?好吧,以後我就不說真話!」

8、營造寬鬆的氣氛,別讓孩子害怕講真話。

如果孩子的確犯錯了,就要教孩子如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對應的可以有懲處但絕非是謾罵和毒打。

願每個孩子都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下度過快樂童年,也希望每位父母都給與孩子更多關心與理解,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一直在路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