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兒子被踩,媽媽失控咆哮!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 + 兒童心理諮詢師

微信公眾號「丹媽讀童書」可以找到我哦

這幾天,一個媽媽在遊樂場因孩子被踩到而情緒失控的視頻,刷爆網絡。

情緒失控的媽媽,孩子看起來大概不到2歲。

踩到她孩子的,是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

孩子被踩,媽媽心疼,要求對方道歉,合情合理。

對方家長道歉後,因為小女孩在這個過程中,幾次想推男孩,2歲孩子的媽媽情緒更加失控,伸手去拽躲在一邊的小女孩。

看完視頻,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疼。

首先,心疼那個被踩到的孩子。

被踩到,想必會痛。

孩子痛的時候,最需要什麼?

養過娃的媽媽們很清楚:媽媽溫柔的安撫和懷抱。

有人說,媽媽是孩子最好的療愈師。

這份療愈,不只是心靈療愈,對年齡尚幼的孩子,媽媽的懷抱對小傷小痛,也有很好的療愈效果。

媽媽身上的味道,熟悉的聲音,接納的心態,可以通過給孩子心靈上充分的撫慰,進而達到減少甚至消除病痛的結果。

之所以心疼孩子,是因為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想給孩子討回公道。

但,她不恰當的方式,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原本被撞一下,有了媽媽的懷抱,再加上對方的道歉,孩子可能幾分鐘就活力滿滿了。

但媽媽火山爆髮式的情緒,把原本只是被踩到有點痛的孩子,推向更深的恐懼和壓力。

在媽媽伸手拽那個3歲的小女孩時,孩子失聲大哭。

這個結果,帶給孩子的心靈影響,遠比最初踩得那一下,嚴重很多。

其次,我對這個媽媽,也有深深的心疼。

她絕不是天生就蠻橫無理的,如此強烈的情緒爆發背後,一定經過很多的積累和壓抑。

可能從小就不被允許表達感受;

可能遇到煩心事,但不知如何排解;

可能她的成長中,經歷過類情境,所以反應敏感……

跟幾個家長交流時,有個細心的媽媽說:看她孩子還這麼小,可能生完孩子後,還沒從產後壓抑中走出來。

是啊!在這次爆發之前,可能她的生活中遭受了一些不被理解、沒有支持等情形。

而這,不也是很多媽媽們的現狀嗎?

有個朋友,孩子4個月大。

老公只有半個月陪產假,孩子主要是她帶。

她說:孩子哭了,找我;睏了找我;醒了,找我,;拉粑粑也找我。

有一次,爸爸放假在家,孩子哼哼唧唧,媽媽通過聲音判斷是拉粑粑了,讓老公去打水,給孩子洗屁屁。

正玩遊戲的老公,太過沉迷沒應聲。

她又叫了幾聲,他終於起身,邊玩遊戲邊去拿水。

她強忍不滿,等著老公端來水,伸手一摸,太涼。

她不耐煩地說:能不能別玩了!水都是涼的怎麼洗?

老公又去加熱水,至始至終,眼睛都沒怎麼離開手機。

媽媽帶著情緒給孩子洗屁屁,小人兒立馬感覺到媽媽的狀態,哼哼唧唧哭起來。

聽到孩子哭,老公終於放下手機,指責老婆:就不能溫柔一點嗎?

於是,一場風波就爆發了。

類似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在中國的家庭分工中,由於各種主客觀的因素,照顧、陪伴孩子的主要責任,還是在媽媽身上。

媽媽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建立,的確很重要。

但,當一個媽媽經歷過懷胎十月、辛苦分娩、坐月子之後,照顧孩子的職責,都落在身心都還待恢復的媽媽身上,她們的身心壓力,可想而知。

那些每天觸發壓力和緊張的瑣碎事件,就像駱駝身上的貨物,一點點加在媽媽身上。

一開始,媽媽習慣忍耐,那些情緒和壓力,就累積在心裡。

累積到一定程度,某一件看似很小的事,就成了情緒上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這位媽媽的孩子被踩到,就成了這根稻草。

這根稻草,本身的重量沒那麼大,但情緒累積爆發時,一個人的大腦,是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功能控制的,而是直接進入類似動物遇到危險時一樣的狀態:要麼戰鬥,要麼逃跑。

明顯,這個媽媽進入的就是「戰鬥」狀態。

相信了解這個媽媽情緒失控背後的心理機制,大家會對她有更多理解。

畢竟,誰能保證自己的情緒,永遠平和呢?

可能你不會在公眾場合情緒失控,但面對孩子、家人時的情緒波動,則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這個視頻,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情緒來臨的當下,就合理表達,不至於到最後累積爆發呢?

首先,重新認識情緒,在情緒來臨時,學會跟自己對話。

人們通常認為,開心、快樂是好的,生氣、傷心是不好的,就需要忍下去。

事實上,情緒是心靈的一種信號,只是提醒我們不舒服了,並沒有好壞的分別。

有了不舒適的感覺,及時「踩剎車」,停下來,跟自己對話。

有個媽媽跟我分享了她的一個經驗。

之前,如果孩子不喜歡她精心做的吃的,她會失落和生氣,但她忽略了自己的情緒,不懂「跟自己對話」,會強硬要求孩子必須吃完。

對情緒有了新的認識後,有一次兩個女兒說她做的糕點不好吃時,她失落和生氣的感覺又來了。

這時,她立馬跟自己對話:我希望孩子們喜歡,是我的事情,但孩子們有選擇的權利。

她跟自己對話後,失落和生氣的情緒因為被覺察,就流動走了,她平靜地說:你們喜歡就吃,不想吃就算了。

其次,表達情緒、標明需求。

在很多人的成長中,從父母那裡學會的,可能主要是說教、批評,少有機會學習如何正向表達情緒和需求。

視頻中的媽媽,如果懂得正向表達,結果可能大不同。

對不起,你的孩子踩到我的孩子,我很心疼——這是表達情緒。

請跟我的孩子道歉——這是標明需求。

前文提到的那個朋友,如果她在第一次叫老公幫忙,但老公忙著玩遊戲而心不在焉時,就懂得表達情緒,可能會有不同結果。

老公,看到你心不在焉的樣子,我覺得很生氣——這是情緒的表達。

我希望你能放下手機,認真一點幫我照顧孩子——這是需求的標明。

正向表達情緒,直接標明需求,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對親子教育、親密關係的經營都特別重要。

恰當的情緒管理,不僅有助於推動問題的解決,也有助於提升各種關係的品質。

討論完小男孩的媽媽,我們再看看視頻中的小女孩和媽媽。

小女孩幾次伸手去推男孩,甚至去推另一位比自己大的孩子。

可能是感到壓力後,保護自己的本能。

同時,也跟媽媽沒及時跟孩子進行正面溝通,只想幫孩子攔下壓力有關。

如果在女孩踩了男孩之後,她的媽媽懂得直接面對情緒,可能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寶貝,你玩滑滑梯太投入,一著急踩到其他小朋友了——這是幫助孩子探尋行為背後的需求。

你踩到弟弟,他很痛,你需要跟弟弟說對不起,然後抱抱他,他會感覺好一些——這是直接明確需求。

踩到別人,女孩內心肯定也很緊張。

媽媽能及時肯定孩子的緊張和壓力,同時理解她踩到對方的原因,她的攻擊性,會因為感到被理解而轉化。

此時,再請孩子給對方道歉,孩子才心甘情願,也會學習到:遇到衝突,我們可以通過平靜溝通和表達需求來解決問題。

通常,在保證基本安全的情況下,發生衝突後,及時關注雙方孩子的情緒,標明彼此的需求後,孩子就能在人際互動中,學會尊重和界限。

孩子小時候未能在家長引導下,學會尊重和界限,以及建設性處理衝突的方式,未來孩子總是要在別處「交學費」的。

文本作者夏雪,丹媽好友,教育從業者、文字愛好者。

喜歡帶著對人和教育的探索,快樂地碼字。

● 丹媽碎碎念 ●

這個視頻出來後,評論兩極化,一方是覺得男孩媽媽發飆失控太可怕,另一方是覺得女孩子確實需要被好好教訓一番。

只是我們畢竟非當事人,這個視頻也僅僅是呈現了部分情景,還有更多真實背景是我們無法了解的。

所以今天分享的文章,不做定論,只就情緒背後的行為做分析思考,以及探討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不過還是想說說我的感受,作為一個媽媽,我是非能理解男孩媽媽的心情,試問哪個媽媽能看到孩子被踩了之後沒反應呢?(據說事情有反轉,小男孩肚子做過手術,卻又被小女孩踩了一腳)但理解不代表贊同。

男孩媽媽行為和語言確實過於偏激了,忽略了可能會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

為了孩子,慫點又何妨?

另一方面,視頻中的小女孩,自己踩了人,絲毫沒有歉意,被媽媽拉過來向小男孩媽媽道歉,又攻擊性地推搡了旁邊的孩子。

女孩媽媽雖然一直在道歉,但沒有正面直視孩子的態度,選擇自己背黑鍋,這裡我特別想說:請把道歉的權利還給孩子,請讓她知道無論何時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並承擔後果。

以孩子小為由就忽視對孩子的管教,將來孩子必定被世界狠狠地管教。

這件事,你們怎麼看的呢?

我為孩子們精選了40份書單

微信公眾號「丹媽讀童書」後台回復 書單一次讀個痛快

0—2歲孩子必讀的10類書

2—3歲孩子必讀的20本經典繪本

3—4歲孩子必讀的25本經典繪本

4—6歲孩子必讀100本經典繪本

6—8歲幼小銜接必讀的30本書

小學階段1—6年級必讀39本書

24本父母必讀書,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被踩母親失控 不該給孩子做如此「榜樣」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發生在杭州的一起「母親因1歲兒子被踩情緒失控」視頻引發市民熱議。據媒體報導,在遊樂場,一名1歲左右的男孩被大幾歲的小女孩踩了身體。男孩的母親比較著急,再三大聲要求並拉扯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