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都替孩子著想?這在腐蝕孩子的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胡理樂 伯樂快樂教育

昨晚孩子媽媽回家已很晚了,仍拖著疲憊的身體去查看孩子的臥室和書房,卻發現孩子的書包在放學後都未曾打開,頓時怒氣湧上心頭:「作業也不監督孩子做,一晚上你與孩子都在做什麼?你是怎樣管孩子的?」

「我提醒過他,他說知道了。

本來我都不想提醒。

」我淡定地回應。

「作業沒完成,老師會管他,這些後果都要他自己承擔。

」我又補充一句。

妻子躲進自己房間開始大哭大罵,「真不知道你這個父親是怎麼當的?摔手掌柜的?孩子作業都不管!你以為當媽媽容易啊?我忙碌了一天,還得管孩子!」

當媽媽的確不容易!為孩子操碎了心,監督作業、整理書包、陪上興趣班,就差替孩子去上學了。

與孩子的催促戰爭每天重複上演。

圖/網際網路

「快起床,不要發獃,穿好衣服,不然上學又要遲到,車會被堵在路上。

「快做作業啊!你這孩子怎麼還不動?不要磨蹭了!」

「別玩了,快洗漱上床睡覺啊,明天還得早起上學」

可為什麼媽媽們如此辛苦的管教,上萬次的提醒催促,孩子卻沒有一點點長進,不能獨立,總是依賴父母呢?

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管教,究竟是對是錯?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催催催,孩子早已麻木,所以無效。

2)家長長期包辦,孩子養成了依賴,孩子們從不擔心任何事,因為有媽媽在。

3)家長總是越界,孩子已把自己的責任交給了父母,從不當成自己的事。

其實,認真思考這一句教育名言「大愛放手,小愛纏綿!」,就能找到對策。

由於擔心孩子做不好,父母們總會不自主地替孩子包辦。

小時候幫孩子整理書包,陪伴作業;長大了為孩子相對象,找工作。

這些都是小愛,與溺愛沒有本質區別。

不替孩子包辦,給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獨立做事,父母勇敢地放手,這些是大愛。

圖/網際網路

因此,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不替孩子包辦,還孩子成長機會,從培養責任心開始

具體可分以下四步:

(1)責任教育

藉助童書、動畫片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是一種責任,也無比的光榮。

以故事的形式與孩子講道理:長大就是更獨立,成長得靠自己,成長就是承擔更多的責任。

讓孩子承擔後果:孩子該做的事情沒完成或沒做好,由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父母只給予關心和安慰,決不能包辦。

(2)方法示範

有時候孩子不願做、磨蹭是因為不會做,比如繫鞋帶、或者刷牙。

家長要耐心地教孩子方法,認真給孩子做示範。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需要陪伴一程。

(3)大膽放手

接下來就是大膽放手,不要去擔心孩子做錯,不要擔心孩子把一切弄得很糟糕,這是成長的代價。

正言很小就自己吃飯,他的餐具是「手」,因為勺子他都拿不穩。

雖然常常撒滿桌,但看到他開心自信的笑容,我便知道我的選擇是對的。

現在家長常抱怨孩子的手工藝術類作業是布置給家長的,其實只是因為家長不敢放手,擔心孩子做不成功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

只在鮮花和掌聲下成長的孩子是經不起風雨的。

沒有風雨,哪來彩虹?

(4)靜心等待

最後就是等待,靜心等待,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千萬不能因為孩子慢,浪費時間,而替孩子做。

這是父母常犯的錯誤,孩子的成長機會總是被這些缺乏耐心的家長給剝奪。

最後,我們一起來思考:

這一幕,常在每個家庭上演,你會怎麼做呢?

「啊,你今天書包沒帶!」匆忙趕到校門口,媽媽卻發現書包不在車上。

「都怪你,不提醒我,回去給我拿,老師會批評的。

」孩子命令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