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你還沒有準備好?聽世界頂尖語言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怎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寫在前面的話

孩子的語言學習真的是令人吃驚的,讀英語故事粗略有三個月了,孩子竟然有輸出了,這對於我來說是沒有了預料到的,也許跟孩子這個階段語言發展有關係吧,現在每天母語學習也很快,兩三天就會冒出一些新學會的詞語,而且每天樂此不疲地重複之前掌握的詞語。

可能是母語語言的爆髮帶動了英語的輸出。

在令人驚喜的同時,更加有信心了,每天堅持讀英文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喜歡,自己也是一種享受。

從學生,到老師,要再到如今有了自己的孩子,似乎英語的學習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當然,對於自己的英語是不滿意的,我輩的英語學習「啞巴英語」硬傷無法克服),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我的孩子會這麼早接觸英語,偶然中帶著必然。

驚喜之餘更要堅持!

儘管讀書時候從書本中了解到發展關鍵期的概念,當然語言發展也是有關鍵期的,在寶寶的英語啟蒙過程中對語言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除了讀了汪培珽、廖彩杏和吳敏蘭,蓋兆泉和想想媽(王潔)的英語啟蒙書籍以外。

最近在讀世界頂尖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著作《語言本能》,書中觀點給了我一個堅持英語啟蒙的科學理由。

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下。

  • 孩子天生會說話

所有的嬰兒都是帶著語言能力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3~4歲就能自如運用語言。

聲音環境、母親式語型、父母的回應與自我實踐,是兒童學會語言的3大要素。

人的語言能力與大腦發育是直接相關的。

嬰兒大腦的代謝能力,在4歲左右達到峰值。

6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

(P273,《語言本能》)

觀點一: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

通過語言認知實驗,書中提到嬰兒天生就具備這種能力,而不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如果將音節中的輔音分離出來單獨呈現,成人的耳朵可以分辨的,但他們無法將其作為音素區分開來。

嬰兒在子宮裡或者出生伊始就掌握了一定的語法韻律(即語言的音調、重音和節奏)。

在降生的第一年裡,嬰兒繼續進行著母語語音的學習。

到6個月時,他們開始將母語中認定為一個音素的不同的音合為一類,同時將母語中認定為不同音素的音區分開來。

在出生的第一年裡,嬰兒也開始啟動自身的言語生成系統。

3個月後,喉頭下降到咽喉的位置,舌頭後面的空腔(即咽部)因此增大,這使得舌頭可以向前、向後自由移動,從而可以像成人一樣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元音。

5~7個月的時候,嬰兒開始以各種聲音為樂,而不僅僅用它們來表達自己身體或情緒上的狀態。

等到7~8個月時,嬰兒突然開始發出真正的音節,如ba-ba-ba,dee-dee-dee,到1歲的時候,嬰兒已經可以進行音節的變換,如da-dee,並且能夠咿咿呀呀地亂說一氣,聽起來就像真正的句子。

為什麼牙牙學語如此重要呢?因為通過聆聽自己的咿呀之聲,嬰兒實際上是在為自己撰寫發音說明書,這也是他們模仿父母語言的先決條件。

1歲,理解並說出單詞 (單詞句階段)

在快到一歲的時候,嬰兒開始理解單詞。

大概在滿一歲的時候,他們開始說出單詞。

這種「獨詞句階段」(the one-word stage)大概會持續兩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在獨詞句階段,有些孩子最先說出的是物體的名稱,有些孩子最先說出的是社會交往用語,其中有很大的差異。

平克認為,這可能跟孩子的興趣有關,總有一些人對物體感興趣,而另一些人則喜歡社交。

1歲半,語言能力飛躍 (語法+句子)

當嬰兒長到18個月左右時,語言能力開始突飛猛進。

平均每兩個小時就學習一個新的單詞,而且這種速度一直保持到青春期。

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語法的學習,將兩個單詞進行組合,構成最簡單的句子。

3~4歲,應用自如 (滔滔不絕階段)

在2歲末到3歲半之間,兒童突然可以講出合併語法的流利語言,他們用到的句法類型開始呈幾何級增長,平均每個月增加一倍,在3周歲前就可以達到上千個。

3歲兒童對語言的正確運用不僅表現在數量上,也表現在質量上。

所有兒童在4歲之前都已經能夠自如地運用所學的語言。

觀點二:兒童學會語言的3大要素

了解兒童學習語言的3大要素,對於學習第二語言也有很大的啟發,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原因。

那麼後天經驗是如何與先天設置互相配合,使得一個3歲大的孩子能夠掌握一門特定語言的呢?

要素1:聲音環境

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嬰兒從小就被剝奪了接觸語言的機會,他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當然這樣的實驗有悖道德,我們不會做這樣的實驗,但是「狼孩」的發現告訴我們完全接觸不到任何語言,最終孩子變成了啞巴,而且通常終生如此。

由此可見,先天的語法能力過於簡單、粗略,單憑它是無法生成語音、單詞和語法結構的。

同時也證明了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後天學習比先天能力更為重要。

由此,無論母語還是第二語言的學習都需要有聲音的輸入,所以才會倡導父母親要多跟孩子說話,語言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將成人的豐富的語言刺激內化再說出來的過程,從小小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跟孩子多說話,除了日常的交流以為,我們更可以藉助圖畫書也就是俗稱的繪本故事來給予孩子更多的豐富的語言刺激,日常對話的豐富性是有限,但是優秀的故事裡面卻有著豐富的語言,為什麼要提倡給小小孩看圖畫書講故事呢?首先孩子的語言學習首先是用耳朵,然後優秀的圖畫書的圖能夠很好描畫出語言所要呈現的內容,所以一個15個月大的小小孩能夠根據媽媽的說出的書名提示拿來那本聽了很多次的圖畫書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確實理解了。

(來源於:[美]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

在這裡特別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故事一定要成人給孩子讀,孩子們有天生的理解力,當聽得多了孩子才會最終理解。

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講到「父母所說的話,對嬰兒或幼兒而言,就像奶水或食物,是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滋養,請父母們從小嬰兒開始就給孩子讀故事吧,松居直提倡即使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看,父母最好還是照樣念給他們聽。

在讀故事給孩子的過程中,在此也給大家分享一下《朗讀手冊》中的一段,也許會解決您在親子共讀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要素2:母親式句型

雖然言語輸入是語言發展的先決條件,但只有聲音是不夠的。

與成人之間的交談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會把語速放慢,語調也更為誇張,他們說話的內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語法也更為嚴謹。

這些特點使得母語式語型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母親的話有著可以理解豐富旋律:抑揚起伏的語調錶示讚許,尖銳急促的聲音表示禁止,音調變高是為了引起注意,低聲慢語是用來安慰別人。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個語言社群之中。

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嬰兒更喜歡聽母親式的語型,而不是成人間的交談。

母語式句型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所借鑑。

對於一個新的語言,孩子的陌生的,剛開始也是排斥的,在將近粗略的三個月的英語啟蒙過程中一點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在最開始孩子也是排斥的,一堆圖畫書孩子自己選,剛開始都避開英文故事,但是父母還是要堅持讀下去,那麼如何讀會容易接受呢?最開始要讀的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一般都會比較誇張,當然這個故事要豐富一些,家長才可以有發揮的餘地,起伏的語調,對於孩子來說有吸引力的。

再者我們可以自帶音效,例如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這個故事,小猴子跳躍我們不用實際去跳,但是可以坐在床上上下震的同時配音效「pong pong pong」 ,小猴子掉地方了配音效「bong 」等等,然後音調突然一點。

都有利於孩子理解和專注於故事,儘管非母語但是也理解了意思。

關於英語啟蒙還想多說一點,參考成功實踐的書是一方面,但是真正的起步還是要我們自己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孩子的特點來調整方法,不能說某一個方法就是萬能的,但是他們都最後成功了。

所以我們也會做到期待的效果。

做起來才會有收穫。

在做的過程中也不必拘泥於一種方法,主要看自己的孩子接受哪種方法。

我的做法是首先自己做足功課,即使一本小小的英文繪本,但是對於非母語的我們,而且不是英語專業的人來說,做功課很重要,首先可以查字典確定不認識的單詞,然後通過原聲音頻練習語調,同時還要做一些」非寫出來語言」的準備,比如圖中所出現的任何事物的英文怎麼說,孩子對於圖畫比成人更細心,孩子看圖畫的,比如圖中的蝴蝶、螞蟻、小鳥等等,涉及到的圖上的「非寫出來的語言」我們也要做準備。

在是否翻譯的問題上,我沒有翻譯過,都是英文只讀英文,中文只讀中文。

有聲書也是可以利用的,我的觀點跟汪培珽一樣,等孩子充分熟悉了故事以後再放有聲書,孩子也會帶著理解力去聽,現在寶寶聽五隻小猴子也會跟著學「peng peng peng」的身體語了,所以理解以後再聽效果蠻好,而且可以根據有聲書去糾音。

我們說不準也沒關係,孩子自己有能力去糾音,所以要善於利用有聲書。

同時,關於聲音環境的提供,我們也可以藉助英文優秀動畫片,例如Maisy 系列等,小小孩都是很喜歡的。

而且只有五六分鐘,有限的媒體時間對孩子來說家長控制好就好。

要素3:父母的回應與自我實踐

孩子在說話時所獲得的語法信息只能來自父母的回應,根據父母的回應,孩子可以知道自己說出的語句是否合乎語法,意義明確。

在語法學習上,兒童更像是一個自然研究者而不是實驗研究者,他們被動地觀察別人的語言,而不是進行各種操作,然後記錄下最終的結果。

對於學習系統的設計而言,任何一種缺乏反饋的環境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對於英語非母語,也沒有系統學習過英語的非英語專業的父母來說,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挑戰的確很大,我們給予孩子的反饋可能較少,畢竟生活中沒有英文對話環境,我們對於英文的運用要確保正確性最好從各種學習資源去搜集,不自己隨便說Chinglish。

即使不能有反饋也不要給予了錯誤的反饋。

但是有成功的例子,就說明我們一樣能夠做得到,所以我們要堅持!

觀點三:6歲之前,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

對於兒童在語言學習上的優勢,學者提出了許多解釋,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一個關鍵的因素凸現出來:年齡。

總之,在6歲以前,兒童能成功地掌握一門語言;從6歲開始,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就開始逐漸衰退,這種衰退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結束;此後就很難成功地學習一門語言。

大腦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到最低點。

這些變化可能都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

我們的問題不再是」為什麼學習能力會消失「,而是」什麼時候需要這種學習能力「。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越早越好。

最後,借《朗讀手冊》中一句話跟大家共勉——朗讀就像埋下了一粒種子,結出的果實可以供他們未來的孩子享用。

無論是中文故事還是英語啟蒙,自然一些比較好,我們應該放下功利的心,讀故事就當是一種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如果在這過程中孩子受益,父母也感覺愉快,那何樂而不為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