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三次叛逆期分別在什麼階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育兒過程中,為人父母者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障礙,在諸多「熬人」的關卡中,孩子叛逆期可能是最容易讓爸媽心力交瘁、搖頭喪氣的了!

據說,孩子的一生,至少會有三次叛逆期。

對很多爸媽來說,一次叛逆期,就夠折騰的了!你居然告訴我會經歷三次?!還能不能愉快地當爹媽了?!

其實愉快育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能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所謂「叛逆」,其實就不是個事兒!

讓爸媽們聞之色變的叛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階段和標誌而已。

爸媽們,你能hold得住嗎?面對孩子的叛逆期,記得一定要「管」,還要科學地「管」!

一:可怕的兩歲左右

2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分水嶺。

這個時候,小傢伙的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會從之前的「小可愛」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

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

「起床!」「不起!」

「睡覺!」「不睡!」

「吃飯!」「不吃!」

「洗澡!」「不洗!」

有個父母總結了自己2歲女兒的「四不」——不起床,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麼樣的,在他那裡就會得到反射。

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那麼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底線問題堅守住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一言不合就哭鬧,哭得你繳械投降。

但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孩子要哭就哭吧,哭完再告訴他,這樣做是不行的!給孩子一個底線,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重要性,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3)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麵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後出去?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範圍內的,然後很嚴肅地再重複一遍自己的命題。

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衝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範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4)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5)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儘早提醒,5分鐘後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將「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6)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鬥智鬥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麼是規則,什麼是規矩!

二: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後,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於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可矛盾的是,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的下放權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

比如對於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鬆,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的引導,變得更加叛逆。

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

比如飯前做作業,飯後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於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三: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心理發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於「煩著呢」狀態。

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父母權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不要嘮叨、說教

父母要儘量少干預孩子,儘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就算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儘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

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千萬不要嘮叨。

父母習慣性的叨嘮,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

記住: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不要處處管制

總之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

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

於是家長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脫了韁的野馬。

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

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

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學會及時讓位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前台,「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台主演。

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

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好的家庭里夫妻恩愛,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

他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一生的3次叛逆期,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

最近,發現我們家快兩歲的小帥哥總是一個勁兒地跟我說「不」,還特別地「堅持己見」。「垃圾桶髒死了,別老去碰它,你看看手手多髒」「不髒!」「今天我們坐了很久的搖搖車了,搖搖車也累了,讓搖搖車休息一下...

孩子成長的三次叛逆期,媽媽們一定要知道

相信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朋友都知道,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叛逆期。知道,在那段時間裡的「可怕」。所以,在面對自己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夠用最溫和的方式來伴隨孩子,走過叛逆期。當然,可能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