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都是你「教」出來的,別說不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熊孩子」成為搞破壞的代名詞
2011年4月13日,惠深沿海高速公路上,曾收養183個孩子的「感動中國」人物叢飛的妻子邢丹,被突如其來的飛石擊破擋風玻璃傷到左額動脈,不幸身亡。
事後了解,事發時「熊孩子三人組」用小石塊和混凝土塊向高速路上汽車投擲取樂,其中一人砸中邢丹。
2013年4月,連雲港男童模仿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肉」的情節,將同村5歲、8歲兩名小夥伴綁在樹上,並點燃地面上的雜草。
當天風大,火瞬間向兩名幼童撲去,路過村民及時相救,才將小兄弟倆送到醫院。
2016年5月份,一位就職於國家動物博物館的網友爆料稱,一群來自北京城區某小學的孩子,在博物館參觀後,把博物館內搞得一片狼藉,留下了滿地垃圾。
這位網友還說,這已經不是博物館第一次被來參觀的熊孩子破壞了。
除了追跑打鬧、大聲喧譁,之前甚至還發生過把大便排泄到小便池的情況。
這樣的遭遇和無奈,很快引起了許多其他北京乃至外地博物館的共鳴。
熊孩子,這一稱呼來源於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
也有暱稱的意思,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
被網友們界定為那些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
近幾年來,熊孩子出現在大眾視野的頻率越來越高,鬧出的新聞也越來越大,前不久網絡上甚至出現了集體哭訴在生活中遇到熊孩子的經歷的狀況,可見熊孩子已經不再局限在家中,他們已經把公共場合儼然作為自己開闢的新天地。
這些具有強大「殺傷力」的極端行為,就像電影《小孩子》中表達的,孩子中的一些個體,一旦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比成年人想像中的樣子更邪惡。
熊孩子,誰的錯?
孩子教育的錯誤,往往出問題的是在家長一方。
熊孩子鬧騰的頻率的越發頻繁小編認為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1.家長不以為意
在餐廳里,在電影院裡,在博物館裡,無論是在哪種場合,似乎總會出現熊孩子嬉笑打鬧、你追我趕的場面,然而有人上前善意提醒家長時,有的家長就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並說出「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潑嗎」「長大了就會好的」諸如此類的話。
這年頭常見有人把孩子的大聲尖叫、粗魯沒禮貌、搶人東西、隨地大小便這種沒教養的行為,當作孩子天性。
但是除了釋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會孩子在公眾場合遵守基本底線。
一味的放縱自由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只會讓尚且沒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並導致在日後的持續犯錯。
孩子有權利活潑,周圍人也有權利享受安靜、舒適和不被打擾的環境。
一個把天性凌駕在社會規則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該醒醒了。
只圖孩子釋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給周圍的社會人添麻煩,才叫為人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價值觀還未形成,孩子的管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應該告訴他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自己先要做好表率。
2.家長教育過於「簡單粗暴」
「熊孩子」並不可怕,調皮是孩子的天性。
但家長還是要教育孩子懂事,懂事不等於聽話,是在保留孩子天性的同時,給予他們合適的引導。
在經濟社會中,人們往往想要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
延伸至家長身上也一樣,為了節約教育的時間成本,留出更多時間工作打拚,許多家長仍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粗暴地拒絕小孩各種要求,指揮小孩做一些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甚至體罰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結 語
為了節約時間,家長缺乏了與孩子必要的了解和溝通,不去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在公共場合嬉鬧,為什麼破壞公物等等。
對孩子一味的斥責和禁止,只是對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而已,如若孩子不能真心地接受家長的教導,那麼當家長不在場時,孩子會覺得脫離了束縛回歸自由而更加地放任自己的行為,此時家長「簡單粗暴」的教育就適得其反了。
在教育中,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聽話,在孩子的世界裡,『不許』,『不准』的禁止類詞彙是沒有用的,這更可能激發他更大的好奇心。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能用暴力強迫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應該是溝通。
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因為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有些事,家長認為應該這樣,在孩子看來卻未必如此。
微信公眾號:寶寶育兒書(bbyuershu)
70%看過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
都想和小編近距離討論靠譜實用的育兒知識
也可以到公眾號免費領取電子繪本
熊孩子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靠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看下面幾招
近日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熊孩子闖進西瓜棚,破壞農戶9千斤瓜】5月19日,江西萍鄉一位農戶所種植的9000多斤西瓜,被人為破壞,留下一地瓜子及白囊的瓜。據調查,這是當地4個小學生所為。農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