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一般多出自這6種家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這兩年,「原生家庭」一詞大火。

我們會發現,凡是那些性格上存在缺陷,被不幸的生活困擾的人,童年時期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真正的愛和陪伴,小時候錯失掉的安全感,長大後那種自卑就會像骨髓中的蟲蟻般,日日吞噬著他的內心。

那些自卑、不幸的人,基本都來自於這6種家庭,看看你中了嗎?

1、從小什麼事都是父母代勞

當孩子1歲以上,都喜歡去嘗試一些事情,對什麼都很好奇,遇到什麼都想要去探索一下。

而有父母卻剝奪了孩子鍛鍊的機會,什麼事都為他做好,事事包辦,結果導致孩子上學了,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而與同年齡人拉開距離,不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並產生自卑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從孩子身上的一些特點就能有所體現。

2、喜歡打擊孩子

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不到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家長總是責罵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孩子做比較,說「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看看誰誰,比你強多了。

」孩子在家長的無數次的批評指責中慢慢的就失去了信心,心底里認為自己笨,不如他人。

人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就是自卑者越自卑,有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從而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心信,結果屢遭失敗,自然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挖苦,孩子從此對自已不再抱有希望,從而加重了自卑的心裡,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3、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能聽父母的

這種家庭的父母一般都很強勢,所以面對孩子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讓孩子聽自己的,認為孩子都應該順從父母。

長期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很弱勢。

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真實的想法,怕一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遭受質疑。

所以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等孩子稍微大一點,這種性格的表現也會越來越突出。

有時候,很多的家長會在意孩子的健康,但是對於孩子性格的塑造,往往會忽略!

4、對孩子的要求太過嚴厲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很多家長就已經規劃好了孩子的一生,從小對孩子要求很高。

當發現孩子某一階段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時,家長們就開始嘮叨孩子了,對孩子表現出失望的感情。

當孩子發現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覺得自己做不到,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從而缺乏自信。

孩子本該有個幸福的童年,無憂快樂的成長。

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孩子常常會無緣無故的鬱鬱寡歡,情緒低落,不敢和別人打交道。

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好,不配跟其他的孩子做朋友,自閉、內斂,躲在角落羨慕別人。

5、父母過度節儉

節儉雖然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優良品德,但是如果父母過於節儉,那麼就會造成過猶不及的結果。

因為這容易給孩子灌輸一種這樣的心理,那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孩子,家裡面很窮。

這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即使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或者想吃的東西也不敢跟父母說,生怕父母會說自己奢侈。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模具, 家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相反良好的家庭環境 會讓孩子更優秀。

我們想要給孩子 一個良好的環境,就要知道那些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6、總以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對待孩子

如果孩子成長在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行為暴力之下,那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生怕自己做錯事惹來父母的責罵和打罵,他們變得不愛說話、不愛玩耍、不敢說話、不敢參與,時間長了自卑就在孩子心裡根深蒂固了。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足以看出父母的做事風格,會深深的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是一杯充滿正能量,樂觀的人,孩子也不會差;如果父母每天張口閉口都是對生活的抱怨和對身邊人的不滿,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有出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