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忘記做孩子的感受,就能做好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壹姐說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里寫道:「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

」怎樣做好父母?千萬條理論也比不上最真實的初心——當我還是小孩子,我會如何想、如何做?那些無比正確的道理,比我的感受重要嗎?每一位父母的答案里都寫著孩子的命運,也寫著自己的命運。

壹姐: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

文︱李雪

各種育兒法,都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教父母如何改變孩子。

一類是教父母如何內省自己,尊重界限,看見孩子。

正面管教

第一類育兒法裡面,總有一個特別正派的名字,比如叫「正面管教」

它當然也會說「父母要成長改變自己,孩子的問題多是父母的問題」這類漂亮話,但是一落實到具體問題上,核心依然是想要操控孩子。

父母學到了如何通過更高明的辦法去操控,比如「溫和而堅定」地去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停止看動畫片,溫和而堅定地控制孩子吃掉青菜…

總之就是溫和而堅定地侵犯孩子的界限,把孩子改造成自己認為的正確樣子。

溫和而堅定如果實在行不通了,就會有楊永信這樣的核心理念一致的機構來收尾,在囚禁虐待電擊下藥下,不信沒有孩子不認錯。

「孩子就不該慣著」

還有一部分管教比「溫和堅定」更「理直氣壯」,他們認為「孩子就是不能慣著」。

把「孩子就是不能慣著」這句話常常掛嘴邊的人,絕大部分是社會底層,一臉的不高興,可想而知他們的孩子大機率也會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而事業有成且活得較為幸福的,大部分對孩子盡力寵愛。

這樣的失敗者對自己的信念往往有著偏執的自信,無論什麼樣的事實擺在眼前都能選擇性失明。

而越是成功的人越具備現實檢驗能力,能夠觀察思考因果,根據事實調整自己的認知。

好在,一些社會底層的父母,擁有質樸的人性,盡力寵愛孩子,不干涉不評判孩子,這樣的孩子,容易實現階層跨越。

我認識的幾個年收入百萬千萬的人,出身於農村,父母甚至大字不識,共同點是面對孩子都很謙卑,對孩子是能給多少給多少,堅信孩子一定比自己強,所以從來不去教育孩子。

複製了與父母的關係模式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生孩子的目的,不是因為內心愛滿溢想要傳遞下去,而是出於對自己空缺生命的彌補,無意識的輪迴。

所以說生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偉大的事兒。

所謂的「輪迴」,在這裡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代一代地複製延續。

如果這個輪迴是痛苦的,可以試著去覺知,覺知自己關係模式的由來。

精神分析是一門工具,你可以用它來抱怨,也可以藉助它去看清自己的輪迴。

但是當你想要承擔起終結輪迴的責任,將自己從未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愛,傳遞給下一代,這是一件偉大的事兒。

這趟英雄之旅的回報是,你自身也會被滋養療愈。

回想一下,

自己做孩子時的感受

孩子不需要被大人指出是非對錯,他/她需要自己的感受被確認,同時也需要了解大人的感受。

當真實的感受流動起來,自然能夠彼此尊重,彼此呵護。

我小時候有一次把別人做褲子的面料給剪壞了,其實我並不是想要有意地做壞事,我只是想去體驗一下剪子剪東西的感覺。

然後對方告訴我「這個是我要做褲子的面料,不能剪」,那我就會馬上停止這個行為。

假如,當時我被人評判「你這個孩子就是想破壞別人的東西」,那麼我的活力、熱情和探索欲就會被恐懼的牢籠所困住,我會覺得自己很壞,就會擔心自己做錯一點事就會被評判、被拋棄。

只要你沒有忘記做孩子時的感受,你就能做好父母:

當你想要強迫孩子吃飯,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被迫吃飯是什麼感覺?

當你想要督促孩子學習,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自己被老公督促做飯,你還會對做飯有興趣嗎?

在經濟承受能力之內,卻跟孩子較勁兒這個玩具到底該買不該買。

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時候的慾望,是如何被父母打壓和評判的。

「輪迴」有巨大的推動力,去推動我們把自己曾經遭受的痛苦轉嫁給孩子。

而且,頭腦會合理化這個過程,把我們受過的苦,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好」的名義再次轉嫁給孩子。

解脫「輪迴」,需要我們莫忘初心,回歸自己真實的感受,就能夠看清真相。

作者介紹

李雪,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當當網與亞馬遜有售。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李雪愛與自由,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