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爺爺奶奶親,跟家長不親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跟爺爺奶奶親,跟家長不親怎麼辦?
案例一
6歲的奇奇是個典型的城市留守孩子,1歲不到父母就雙雙出國了,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
別看他平時像個「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而且能說會道:什麼神舟六號、奧運會、F1……可每周六他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他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餵」「你好」「再見」……儘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動物園裡看到了什麼?老師為什麼獎你五角星啊?你待會準備到哪裡去玩啊?」可奇奇還是半天憋不出什麼,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一句,他就胡亂應一聲,不到一分鐘就把電話甩給爺爺奶奶了。
像奇奇這樣的城市留守兒童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少見,這樣的「寄養型」隔代撫養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心理距離。
案例二
有個4歲的男孩,已經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了兩年,這期間媽媽回來過一次,在家呆了一個月。
他媽媽回來時給他買了很多衣服、玩具,還有許許多多的零食,可無論媽媽怎樣哄他,外公外婆怎麼教他,他就是不靠近媽媽,不和她講話,也不叫她。
經過一個月的相處,他媽媽走的那天才勉強叫了一聲「媽媽」。
他媽媽走後他沒有絲毫的想念,而且當老人問他為什麼不叫「媽媽」時,孩子說:「她又不管我,我為什麼要叫她啊?」
這個男孩和上邊案例中的奇奇的情況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由於長時間和父母分離使得親情變得疏遠。
早期的親子關係相當重要。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
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
而長時間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對小孩子來說潛意識裡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的概念,抑或早已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爸爸媽媽。
因此,面對每年只能有兩個星期在一起的爸爸媽媽的電話,面對兩年只回來過一次的媽媽,跟他們說話和跟陌生人說話有什麼區別呢?即使將來父母回到孩子身邊,孩子也很有可能會在與父母的相處中處處有所保留。
案例三
歡歡是個剛上四年級的小女孩,爸爸媽媽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經常在外地出差,因此,小歡歡幼兒園上的是全托,到了周六日才會被爸爸或媽媽接回家。
上小學後,爸爸媽媽怕孩子沒人照顧受委屈,乾脆就把她送到爺爺奶奶家,還是每個周末才來接她。
歡歡在爺爺奶奶、老師、同學眼裡原本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一天,歡歡去同學珊珊家玩,回家後就突然哭了起來。
爺爺奶奶再三追問,她竟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讓人震驚的話:「珊珊每天都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而我呢?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把我送到全托幼兒園,一個星期才能見到他們,現在我上小學了,他們又把我送到你們家,還是一個星期接我一回。
他們這樣對待我,等他們老了,我也把他們送到敬老院,也一個星期接他們一次!」
父母子女之間長期的分開既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陌生感也造成了孩子的怨恨,很難修復,多數父母會在周末有的甚至逢年過節才回家一趟。
但短暫的歡聚,意味著長久的分離,每分離一次兒童心靈承受的痛苦就會更多一些。
因此,正常的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對於隔代撫養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種奢望。
隔代撫養家庭導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兒童沒有機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
長此以往,必將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性格、心理問題。
孩子缺少血肉相連的父母之愛,極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產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導致產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等問題。
另外,隔代撫養對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影響,有時甚至是一輩子。
以上這些教訓,值得把孩子託付給祖輩照看的年輕的父母們記取。
無論工作有多忙,也無論有什麼其他方面的原因,都要儘量抽出時間來與孩子多親近,給孩子儘可能多的愛撫。
這種父母之愛,是爺爺奶奶的愛所不可替代的。
即使身處外地,或在異國他鄉,也要通過電話(有條件的可以裝可視電話)、網絡、書信、照片等手段,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繫;還要給孩子寄一些玩具、兒童書籍、學習用品以及節日禮品;而且要儘可能多回來與孩子直接接觸,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平時雖不在身邊,但卻無時無刻不在關愛自己。
從而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慈父慈母的形象。
這樣,孩子日後隨父母生活也會避免產生以上類似的親子隔閡。
對祖輩的建議
(1)學習用現代的記錄工具。
如照相機、DV等,多為父母記錄下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幫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對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長足跡。
(2)多關心孩子的心理世界。
別看孩子小,他們有一顆敏感的心,當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媽媽接送上下學,也會有想法的。
所以祖輩可以在與孩子的遊戲里,幫助他們宣洩,傾聽他們的心理故事。
(3)多帶孩子到外面玩,幫助孩子發展與同伴、他人的關係。
來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關愛也會帶給孩子溫暖,有助於他對人的信任與開放,利於日後的親子相處。
(4)平時多給孩子講講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增進孩子對父母的了解,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好奇與尊敬。
(5)與孩子父母原來的好朋友保持聯繫。
父母的這些朋友最好他們有孩子,可以定期帶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們家裡去玩,讓孩子熟悉與父母同輩的人,熟悉與父輩成人的交往。
(6)多陪孩子玩父母買的玩具、看父母買的圖書,幫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腳」。
(7)在孩子能與父母相聚的日子裡,儘量讓父母帶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對父母的建議
(1)記錄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給日後孩子閱讀,以便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多麼地想他、愛他」,而不是「不管他」。
(2)多慰問祖輩,感謝並理解祖輩的隔代教養,孩子看在眼裡即使當時不理解,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3)在電話里如果孩子不說話,可以給他講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他對著電話說話的「焦慮感」,激發他想聽你說話或者和你通話的興趣。
(4)適度地給孩子買玩具、衣服等物質,免得孩子過度將你和物質聯繫在一起。
(5)和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帶給孩子驚喜。
比如帶孩子去做祖輩無法帶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輪、玩嘉年華等,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時的不一樣的感覺。
(6)做好與孩子分離的過渡。
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來又離去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所以一定要注意分離前與孩子的交流、與祖輩的銜接。
注意!注意!送課啦!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雖然有成長的規律和軌跡,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困惑,家長往往先去想「怎麼辦」,但其實我們應該去找「為什麼」?
優竹教育
在兒童成長系列課更新期間,我們將在每周送出1套總價值3861元(專欄價格2400元)的課程優惠。
獲取方式
①在文章下方留言,每周7篇推文,總計獲得留言點讚數最高的朋友,即可獲得本周贈出的專欄全免優惠。
(如果出現2或多人點讚總數相同,則共同獲得課程。
每周日晚22:00作為統計截止時間。
)
②轉發本篇推文到朋友圈,集贊18個,將截圖發送到訂閱號後台,即可獲得1分錢購買專欄課程第1節資格。
課程詳情
2018年5月3日,優竹教育將開啟一個新的系列課程——兒童成長系列課,每周四晚20:00準時更新。
從社會學、心理學2個維度,按照0歲-18歲兒童自身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對家長進行科學的育兒指導、家庭教育問題指南。
本系列課程共20節,內容涵蓋家長心理(3節)、兒童成長階段特點(4個部分,12節)、兒童各個階段的成長需要(4個部分,4節)。
怎麼樣是不是躍躍欲試了呢?趕快在下方評論區參與討論贏取課程吧!
@優竹教育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隔代親教育的幾個誤區和危害,儘快阻止這些現象,警醒百萬家長
我們都知道隔代親,但是隔代親的弊端,相信一些年輕媽媽都深有體會,隔代親說白了可以說成是長輩對孩子的溺愛,溺愛在長輩身上最常見不過了,那麼我們對待隔代親應該如何處理呢,這種隔代親的誤區都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