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這3個壞習慣,代表正在智力發育,別再責怪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從不會挪動、不會說話、有什麼需求表達也只會自己哭的小嬰兒慢慢成長為有思想有智力、能說會道的小大人,期間經過很多的成長過程。

而在這些成長過程中,有一些媽媽們非常不喜歡的孩子的行為,卻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都有的共性,這些「壞習慣」代表寶寶們的智力在發育,那麼,是哪些「壞習慣」呢?

寶寶的三個「壞習慣」代表他在智力發育

1、寶寶喜歡吃手。

幾乎每個寶寶的成長過程都會有「吃手」的階段,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見了都會很反感:「哎呀,不能給孩子吃手呀,吃手很不衛生的,而且,會形成壞習慣的。

」在老一輩的育兒觀里,吃手是一個很差的行為,應該及時禁止。

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育兒專家表示,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會經歷一個「口欲期」,寶寶通過吃手或者吃其他東西來探索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正常的,只要不是過分不衛生,媽媽們其實大可以睜隻眼閉隻眼,讓孩子吃吃手,過了口欲期,孩子吃手的行為自然會停止。

當然,孩子吃手的階段,還是應該勤給孩子洗手。

2、寶寶亂扔東西。

寶寶到了六七個月的時候,喜歡把手裡能抓到的任何東西都往地上扔,奶瓶啊、小玩具啊、書本啊等等物品。

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扔壞一部分東西,但在寶寶的意識里,這其實是一種遊戲。

在扔東西這種大人難以理解的「遊戲」中,孩子鍛鍊了自己的手眼協調能力,強化對物品和環境的認知,其實這是一種智力的發展過程。

家長不必因此大發雷霆或要呵責孩子,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摔不壞的、柔軟的物品,讓他盡情地摔,孩子感到滿足和有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智力發展。

3、寶寶喜歡撕紙。

媽媽買了一些嬰幼兒讀物給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可是當書到了孩子手上之後,卻是被孩子一通亂撕撕掉了。

媽媽不用因此而生氣哦,寶寶撕書是因為他發現了手能抓握的小秘密,在撕紙過程看到紙張能改變形狀,還會發出聲音,寶寶覺得很新奇,很好玩。

通過撕紙,可以鍛鍊寶寶的觸覺靈敏性、手指協調能力。

當然,聰明的媽媽應該選擇一些布制的小兒讀物,這樣就可以確保書籍完好無損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