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寶寶為何變成「熊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胡慎之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平和地看待孩子的自我萌發,等待他完成這個過程,和諧關係自然天成。
』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越來越突出自己的個性。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原本是個很隨和的孩子,家裡誰叫他去倒個垃圾拎個拖鞋,他總是屁顛屁顛地就去了,很是惹人喜愛。
現在,再也沒有隨叫隨到這樣的好事了,完全是看心情。
更有甚者,連吃東西這樣的事情都有可能演變成叛逆。
飯桌上,媽媽讓孩子吃蔬菜,因為吃蔬菜身體好,但是寶寶不喜歡吃「難吃」的蔬菜,如此哄了幾個回合後,他大叫,「不吃!不吃!我不要吃!」繼而放生大哭,有甚者更會在地上撒潑打滾。
媽媽心好累啊,該怎麼辦呢?
控制與反控制,孩子與家長的博弈
在這個時期,孩子總是和你對著幹,期望能展現自己的意志,來表現自己的獨立,會對成人的權威發起挑戰,並希望按他們自己的願望來控制周圍的世界。
孩子並沒有想和媽媽對著幹,只是媽媽在壓迫他發展自己。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可以這樣說,是壓迫在先,才會有反抗一說。
當然,從一個沒有自我,被成人控制的寶寶成了另一個不受控制的寶寶,的確很容易讓家長認為那是叛逆。
家長之所以控制孩子,是因為希望孩子一直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成長。
這種類似「痴人說夢」的想法,根植在他們的無意識中。
這種心情也可以理解,帶寶寶很辛苦,假如寶寶能聽話、能服從,家長自然可以輕鬆很多。
但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家長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於這一點,有的家長並不願意承認,有的根本沒有發現。
能承認自己自私的家長,恰恰是真正的好家長,它們可以讓寶寶有一個更加健康的成長氛圍。
很多家長總會用「我是為你好」這句話來掩蓋自己內心陰暗的動機。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要聽我的。
我這樣說,可能會令很多父母焦慮,甚至產生憤怒感。
但是這樣的焦慮和憤怒,或許正是被擊中內心才會表現出來的情緒。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騎著自己的小自行車,媽媽在後面用繩子拉著。
小男孩努力地想掙脫,但還是不斷地回頭看媽媽的臉色。終於,小男孩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把前面一個奶奶的腳跟撞了一下,我從他的惡作劇看出,孩子這麼小, 判斷出這是故意的。
那個奶奶可能是那天心情不好,直接對小男孩的媽媽指責了幾句,那位媽媽一定是很尷尬的,(有可能那個媽媽是一個自我價值感比較低,很在乎別人看法的媽媽)她的臉立刻紅了,隨後就在孩子的腦袋上重重地打了一下。
男孩子很驚恐,這從眼神中可以看出來。
然後,小男孩很無辜地哭了。我能感覺到小男孩的恐懼和悲傷,也能感覺到媽媽因為羞愧而產生的憤怒,媽媽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無力和羞愧感,因此把憤怒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再打了孩子一下後,嘴裡還在「教育」:「叫你不要這樣,好好騎,看惹禍了吧!」那意思就是說:我打你是應該的,你活該。
這位媽媽用繩子拉著自行車,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也可能是怕孩子亂騎闖禍,她之前肯定已多次教育孩子要「好好騎」了,但孩子不肯聽話,所以當她被老太太訓時,就忍不住教訓孩子了。
她也許沒想到,孩子撞奶奶腳跟,正是因為被她控制得很不爽,才下意識地反抗一下,搞個惡作劇。
控制,激發了對抗
孩子這麼小,還沒到思考的年齡,不能真正懂得規則,不能想到這個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傷害,他只想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憤怒的臉孔和頭上很重的敲擊,一定給他帶去心靈的創傷。
關鍵是創傷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媽媽又用斥責使創傷加劇。
從那個孩子身上,我甚至可以看到將來的青春期里,一個無力、憤怒的母親和一個憤怒、充滿攻擊性的不良少年之間的對峙。
其實,攻擊性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有些人是對別人,有些人是對自己。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一些好人得重疾的現象可以這樣解釋:
好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所有憤怒和攻擊全部被壓抑在自己的身體內,而這些長期壓抑的情緒和攻擊,造成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
很多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證明自我的存在,會在強烈的控制下表達出內心攻擊的願望。
比如很多孩子吃飯老是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吃,必須按照父母的願望去吃,就會漸漸變得挑食甚至厭食,這其實是在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因為他們認為吃東西是為了別人,而不是出於自己想吃,所以,看到那些被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追著餵飯的孩子,很多人都會同情大人,我反而同情孩子。
控制,導致了無力感
什麼樣的孩子會產生「把自己的生理需要當成是為別人而做」的思維模式呢?
那就是被控制的孩子,沒有自我的孩子,在已經表達出不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還常常被「愛」他們的大人們強迫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有時也會拚命地維護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想去玩一些東西的時候,常常又被「愛」他們的大人強迫放棄了。
當他們想玩泥巴的時候,大人們因為髒而直接阻止了,當他們對一個小蟲子感興趣的時候,大人為避免被叮咬又阻止了。
他們在大人名為保護實則是控制下成長,總是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這樣的寶寶,能怎樣呢?要麼放棄自我,要麼拚命抵抗。
媽媽們,當你面對寶寶的「不聽話」而感到無力、沮喪甚至憤怒時,一定要提醒自己,恰恰是你對他的控制激發了他的對抗。
寶寶是在用他的方式讓你體會到被控制的無力感,讓你體會他的感受。
所以,大人們的無力感是寶寶給的嗎?不,是大人自己想要控制,而控制不能導致無力感的產生。
一個在非控制情景下成長的孩子,是不需要反叛的,他們會和家人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因此,反叛,不是必然。
對媽媽來說是反叛,對孩子來說是完成自我。
平和地看待孩子的自我萌發,等待他完成這個過程,和諧關係自然天成。
< the end >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
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最完美的親子關係:平等比愛更重要!
兒童樂園裡,小朋友正高高興興地玩著沙子,媽媽急匆匆地跑過來:「哎呀,玩什麼沙子,又弄髒了衣服!趕緊走。」正在興頭上的孩子哪裡肯走,於是一番哭鬧聲中,摻雜著爸爸的大聲訓斥:「抱他走!這孩子,真不聽...